網頁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非常林奕華] 《聊齋》- 非常林奕華 非常意識流

張艾嘉與王耀慶 in 《聊齋》
(圖片選自網路,若有版權爭議懇請告知)
落魄書生蒲先生寫了唯一的一本暢銷書,在酒會上他遇到胡小姐,兩人發生一夜情懷了孕,於是胡小姐向蒲先生求婚,十個月後孩子沒了,胡小姐崩潰地要求結束這段婚姻,蒲先生先後與女記者逢場作戲,又與後來的蒲妻(及一百個Julie)外遇後,終於和胡小姐離婚。但蒲先生一直未曾忘記胡小姐,胡小姐心裡也始終保留著蒲先生的一個位置,多年後蒲先生出事入獄,胡小姐以前妻身分拜託龐老大幫忙,蒲先生因心臟病發猝死,兩人最終相逢在蒲先生彌留之際/幻想之中,表妹以破繭成蝶的比喻為這段關係作了最後的旁白,成長需要時間,想清楚自己對愛與對對方的感受更需要時間,蒲先生與胡小姐在現實中好像錯過,但最終的心靈就合而為一,胡小姐還要繼續這段旅程,蒲先生則永遠被留在時間裡,但那個他,會永遠在胡小姐心裡。

整齣戲時間線順下來大約是這麼回事,但劇本的開端卻是從中間開始講,蒲先生受不了被醫生勒令在家休養的蒲妻而入住大酒店;或者也可以看成,蒲先生心臟病發後進入陰陽中繼站,他不知道自己死了,但是他卻在這個中繼站裡來來回回回顧著這些曾出現在他生命中的女人,死亡的意象從最開始就在酒店的各個細節裡透出來,直到最後點題把整齣戲串起來

平時甚少接觸這種偏意識流的戲劇,以至於看聊齋的第一個回合其實有點辛苦地在理順人物關係和時間線,隱隱知道哪些地方放了什麼,但很難在第一次看就抓出更深刻的東西;直到二刷拋開了對故事線深究的意圖,全心去感受整齣戲裡面埋藏的多個面向,導演用陰陽相對,用因果循環,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去表述對愛情對自我對成長對生命對死亡的各種想法。這大概是我第一次明白這種戲劇形式的迷人之處,他給了創作者更大的空間,不再只是被時間線或故事結構本身框住,而只能表達某些視角的想法,而是把更多種可能同時融在一個畫面裡、一個舞台上、一段對話裡,由觀眾自己去捕捉,於是故事不再是戲劇的唯一主體,「感受」成為更重要的命題,劇中人物的感受、演員的感受、觀眾所感受到的所有角色和創作者的感受,揉合觀眾自己的經驗成為自己的感受,最後交織成一幅複雜迷人的圖像,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要一層又一層往下深挖,卻又好像永遠都挖不完。


聊齋之齋聊聊天設定

張姐與王耀慶的這四段對話非常有趣,其實很多也是我問過自己的問題,愛情是什麼? 婚姻是什麼? 有沒有可能我根本沒有心愛的人? 確定我夠愛自己之後真的不是對其他的情感適得其反? 是真不後悔還是假不後悔? 不管對或不對,我是不是在自我催眠? 什麼是懂你或者是不懂你?
蒲先生與app中的胡小姐聊天,也是在與他所設定的那個她或那個自己聊天,聊天到底是不是溝通? 是我覺得不舒服、不想回答、或被要求了,我就可以跳過這段? 還是我可以換個自己重新再來?
四段錄影中蒲先生與設定中的胡小姐冷靜對話,舞台上蒲先生與現實中的胡小姐根本沒有機會好好溝通,兩人相遇於酒會上的一夜情,結婚於孩子的基礎上,離婚於孩子的死亡,一個沒有準備好的男人,和一個其實是來報恩的女人,在不對等的時間與成長裡,錯過,就是終身。


聊齋之成長需要時間

如果要選一段最棒的場景處理,除了結尾那幕外,大概就是臨近結尾時,表妹那段化繭成蝶的旁白。成長是個奧秘,蛻變需要時間,而在這個過程裡,所有自以為是的幫忙都只能弄巧成拙。
需要時間的是蒲先生還是胡小姐? 我覺得兩者都是,愛情是給予與信任,他們雙方各缺一樣。所以死亡是不是也是一個蛻變的過程,在我們所不知道的世界以外,他永遠在那裡,在我們心裡,等著。我們總是花很多時間學習長大,卻又在這個過程中看著那些急不得,但也等不了的東西,瞬間失去


聊齋之如何說再見

除了愛情之外,死亡大概是聊齋最重要的主題,從開場蒲先生的陰陽中繼站、貓咪的託夢、女記者的自殺、兒子的早夭、龐老大的交代後事、溶屍儀器、一直到蒲先生的離開。死亡在這個劇本裡從頭貫穿至尾,從意象到具體,從情感到實際,被極其完整的交代。
土葬還火葬,理智上知道其實沒差,只在於看得見與看不見那一刻,但情感上,我始終無法回首火葬的那一刻整個人是如何完全崩潰;溶屍儀器的設定讓人莞爾,多麼噁心的想法,但轉念一想,不過又是一種看得到或看不到的感受差異,花七年變成流不出的屍水,與花三小時變成可口可樂,誰又比誰更好一些?
二十一歲的死亡無疑太年輕,那麼相比於出生日即忌日的死亡呢? 過了出生那一關,也不一定過得了二十一歲那一關,更何況其實連出生那關都沒能過去……我非常喜歡兒子的這個設定,總讓我想起早逝的學姐及她弟弟,想到她父母三年內送走兩個才二十出頭的兒女,想到她母親不斷用兒女的FB帳號發文悼念兒女,人生幾乎完全分崩離析。誰過得了什麼樣的關口,在什麼年紀,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誰知道我們曾經闖過過什麼,又有誰知道,我們會再也闖不過什麼? 「我不是離開,只是不來了」,與「我來了,只是很早離開」,哪一個又比另一個更好一些?

好好地說再見,趁還有機會的時候,我們好好地說再見,不要等到那一天,拚了命卻怎樣都想不起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是如何說再見的,在聽覺消失前的那一刻,你是否聽到我抱著你哭著說了,我愛你?


聊齋之什麼是愛

上半場蒲先生的情史精彩豐富,下半場胡小姐也有小鮮肉和醫生,無論他們在這之前與之後遇到多少人,胡小姐始終在蒲先生的app裡,蒲先生也始終伴隨著他們的兒子在胡小姐的腦海裡,這是愛嗎?

蒲妻說,我減肥減了這麼多,你為什麼不愛我?
女記者說,幸福就是我給你的才叫幸福
小鮮肉說……小鮮肉沒說什麼,一直都在自說自話……
醫生說,孩子會沒有是因為不是跟我生的。

所以,什麼是愛?

在蒲先生與胡小姐的故事裡,卻是因為「我沒有…」所以「姐罩你」,不是計算著我在你心裡有多少位置,而是我在我心裡永遠為你留了個位置,你累了,可以過來歇歇。或許蒲先生與胡小姐對婚姻的水土不服是很現實的悲哀,但他們永遠把對方放在心裡,超越生死與時空的愛情是那麼的童話,於是最後星空下的漫舞顯得更加淒絕,那個固執相信蒲先生會有別的女人的胡小姐,那個堅持自己不想變而且改變也不見得會更好的蒲先生,最終的最終,不再是他們之中的誰才是中心,而是兩人形成一個共同的中心,或許這是愛情所能擁有最美的結局。
很喜歡 "已讀不回"這首歌,王宏元唱得很好,歌詞填得更好,應該是中文劇場裡面我所聽過的,最有意境的一首歌。這齣戲裡的音樂據說都是陳建騏作曲,耳聞他的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普通,但《聊齋》裡我很喜歡這些音樂,以及這些音樂被使用的方式


不知道能不能這樣說,林奕華導演擁有華人舞台劇界所能找到最好的演員。不只是張姐和王耀慶,《聊齋》這齣戲裡沒有一個配角,他們都是這個故事裡很重要的一部分,合力完成了這幅佳作
張姐與王耀慶的台詞功底,那是聽一次就要讚嘆一次,非常喜歡兩人的正面交鋒,飆臺詞飆演技,火花四射。唯一遺憾的是為什麼最後一段張姐獨白不能是現場的呢,我實在好想聽她以不同的方式,每個晚上說一次那段臺詞


整個製作很難得的是將各種氛圍端上舞台,然後拿捏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裡。秉持著聊齋的基調,在鬼故事的氛圍裡,創造浪漫; 在荒唐爆笑的對話裡,創造思考的沉澱; 在最終悲傷的失去裡,給出圓滿與獲得。導演把各種矛盾的情緒揉在一起放在舞台上,卻又那麼多一分則太過,少一分則不足。各演員完成度也非常高,在許多瞬間的情緒切換都恰到好處,既好笑又悲傷,既輕鬆又沉重,觀眾在每一個瞬間都被深深吸引,也在每個瞬間都五味雜陳。

感謝林導,持續的創作,持續的交流,持續對這個世代、對人,深刻細膩的觀察,在這樣的作品和創作者面前,總讓人慨嘆自己的不足,總讓人學會謙卑

聊齋封箱兩週後,其實依然在觀眾心裡繼續發酵,讓人覺得不再多寫點什麼,總無法Move on,很難完整用言語說清楚那些是什麼,我也不愛寫些太形而上的哲學思辨或分析,但遇到某些事情時,卻會想起戲中的某一句話,然後發現自己有了不一樣的視角,不一定是好是壞,但改變,總是個機會


前幾天跟朋友還在聊聊齋

我: 這齣戲很神奇,明明那麼悲傷,卻不會讓人絕望
友: 妳的意思是說,這世界還有真愛的可能這樣嗎?
我: 醒醒吧,我們99.9%不會是張姐,只會是女記者或蒲妻
友: ………啊妳剛剛不是才說不絕望=.=

→ 怎麼有種在跟齋聊聊天的既視感XD

延伸閱讀:
[非常林奕華] 《聊齋》- 已讀不回 我們如何愛

華人的幸運《近看林奕華》──舞台映畫三部曲

【台灣演出】《華麗上班族》林奕華導演映後座談

【台灣演出】林奕華三部戲現場錄影在台播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