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從BC的【Hamlet】談大明星效應對劇場的影響


2015年10月這個時間點跑去倫敦,內行一點的就會問是不是為了【Hamlet】而去?
坦白說還真不是XD
Hamlet】不稀奇,英國年年都在演
稀奇的是這次演哈姆的是過去四年來憑藉【Sherlock】迅速在全世界竄紅的Benedict Cumberbatch
我個人因為跟【Sherlock】的總編劇Steven Moffat有著深仇大恨,啊不是,是有一點小過節,再加上腦迴路基本不對盤,讓我對這個影集乃至BC本人都沒有太多感覺
實際上出發之前斷斷續續瞄著倫敦劇場新聞,也知道劇評給BC的哈姆評價兩極,姑且不論preview第一場就派記者去的兩家不專業報社,單就首演後的整體結果也是呈現中間偏負面的評論。

出發前因此並沒有特別執著這齣,這次能看到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意外這裡來跟大家分享這個一堆巧合促成的結局,鼓勵大家在劇場要多交厲害的朋友,別以為自己很會排票就很厲害一山還有一山高,厲害的同好平時可以討論得熱火朝天,交流第一手情報,關鍵時刻還有一堆後門管道,何樂而不為呢?XD

由於十月再去一次倫敦根本是到九月才定案的臨時行程,【Hamlet】一年前就已經開始售票並且第一時間就搶購一空,再加上聽說day tickets排隊狀況非常瘋狂,即使網路上已經出了排隊攻略,但深深了解Barbican週邊環境的本人表示真的非常不願意為了一個我沒有很愛的明星去那半夜黑漆漆、走15分鐘也不見得找得到一間店上廁所的地方蹲通宵
出發前問預備接待我的學妹想不想看,想的話有著豐富排隊經驗的學姐我可以去幫妳排通宵做為回報,最後學妹居然說要跟我一起排也是受寵若驚了一下XD
(有需要知道倫敦幾個常有大明星駐鎮的著名週邊劇場如Barbican Centre, Donmar Warehouse, Menier Chocolate Factory等的排票攻略可以找我問詳情)


無奈人算不如天算,十月我到倫敦的第二天就高燒重感冒,一路病到回台灣都沒完全好
今年十月倫敦的天氣也超乎我想像的冷,冷得簡直像往年的一二月
為了避免賣火柴的小劇迷(最後為戲凍死倫敦街頭)”的感人故事上演,最後我還是向學妹討饒表示我這種狀態真的沒有辦法在Barbican蹲一夜好在我們兩人對這件事都是可有可無,倒也沒有多大遺憾

沒想到就在我燒得昏天黑地躺在學妹家裡當大病毒傳染源時,突然接到德國劇神Kirsten在劇評文裡面cue我,說她跟Yuki去年用神秘電話鑽進Barbican後台繞過網路上排隊的兩三萬人一口氣搶了兩三場的票(!!!同求神秘電話!!!),結果她們兩人看完第一場後就決定後面的票不要了(這聽起來實在是…XDDD),問我有沒有興趣接收
登登登,如此天大的好消息就算知道這次Barbican為了杜絕黃牛票而制定了一大堆買票換票入場的規矩,還是興高采烈地接收了下來,畢竟再怎麼麻煩都不會比現場排一夜麻煩嘛!

在此也要再次感謝Yuki幫忙了整個換票手續: 要先由原購票者以Email的方式向Barbican官方提出換票申請,確認轉換人的姓名、身分、要換的場次、座位、票價,然後在開演的24個小時之前,劇院官方必須見到新購票人以Photo ID證明身份出現在櫃台並親自持原票去給官方過目,最後在開演前持原票和Photo ID去後面櫃台領取新票,才算真正完成換票手續入場超級麻煩!!!
這個規定主要是因應這些年倫敦劇場越來越多cast大明星的製作,製作方多半秉持著推廣劇場的文化責任也都不願意太過哄抬票價,然而卻造成不少不肖黃牛低價搶票卻高價兜售的不合理現象,例如2014Tom HiddlestonDonmar的【Coriolanus】劇院賣的10鎊票在Ebay上卻被拍賣到600鎊的天價。有鑒於此,今年許多熱門製作都開始要求購票時要看身分證明,入場時再檢查Photo ID,甚至開放領票時間縮短到開演前的15分鐘,層層把關就是為了杜絕黃牛的哄抬。

言歸正傳,究竟這齣倫敦今年夏天最紅的戲整體感覺如何?
先聲明,我真的不是【Hamlet】專家,相較於去年看【Coriolanus】、【Henry V】、【Richard II】之前,我都把劇本看了至少三遍,找了至少兩個影視版本來看,今年的【Hamlet】實在沒有那麼多時間作功課,也就只好順其自然,看多少懂多少都隨緣
儘管如此,在現場,我依然可以隱約感受到導演備受爭議的獨特思維

眾所周知,【Hamlet】最有名的就是幾個大段獨白,脆弱敏感的王子在復仇與情感間的掙扎,在確認殺人兇手時的徬徨,在定義自己生命的猶豫。這些獨白非常考驗演員功力,每一位【Hamlet】,大家第一個要看的就是演員對這些獨白的詮釋。
However, BC版導演似乎並沒有打算用這些機會讓BC得到更多認同,反而大量刪減這些獨白,讓BCHamlet對一般沒做過功課的觀眾來說沒那麼艱深(沒做足功課的本人表示欣慰),誠然像這段時間很多專業【Hamlet】粉絲所說,BC版似乎是專為兒童青少年所改編的,每一次獨白都在我開始不耐煩前就結束了XD
此外關於獨白的問題,據說在剛首演時爭議更大,因為導演將全劇最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這句話挪到了開場,意思是Hamlet都還不知道父親死於非命,而只是單純因著傷心父親的過世就開始思考是否活下去的問題? 導演不曾對這點改編做出說明,也沒人看得懂他這個改編的用意,最後迫於輿論壓力,在我去看之前就把這段放回應該放的地方,也讓人覺得這個導演的意圖相當莫名


其實BC這個版本的【Hamlet】最大賣點真的在舞台
看完幾天後德國劇神Kirsten問我感想如何,我皺眉猶豫了一下才很誠懇地說…well, the stage is AMAZING! 然後我們兩人相視大笑。這就是個評書法卻不斷誇紙好墨好的概念XD
不過就事論事,舞台的華麗程度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上下半場完全定幕演出,完全沒有換景的情況下卻自如地轉換了皇宮、婚宴、墓地、流放、比武場等必須出現的場景。Barbican的舞台空間感在這樣的設計中看起來遠比我去年來看【Richard II】時更深更大更廣也更明亮,最最讓人震驚的是上半場結束時一陣狂風大作,把砂土從後台猛吹出來,而到了下半場一拉開布幕,整個舞台從裡到外堆滿了一層樓高的爛泥沙土,我簡直都要為清掃舞台的工作人員一掬同情之淚了

2015夏天西區劇場兩位大明星: Benedict Cumberbatch與Nicole Kidman

在此也藉這個機會,再重新來討論一下前些年備受爭議的明星卡司問題
事實上,大約三四年前還都會有科班出身的演員或長期觀察劇場的劇評在媒體上鄭重其事地批判這個現象,然而可怕的是,這些年隨著明星短期進駐的比例年年提高,大家似乎已經見怪不怪,不再檢討這件事所帶來的後續效應,但事實上,這股風潮對劇場的影響卻日益明顯且逐漸無可挽回。

2014年冬天盤據英國劇場的大明星: Jude Law與Tom Hiddleston
英國出身的好萊塢明星的確大多出身自劇場,Tom Hiddleston成名前就曾在Donmar演出Othello; Eddie Rydman踏足好萊塢前就以Richard II在劇場界頗受好評。在這種情形下,出身劇場的演員想要回歸劇場演出,並不構成太多觀感上的問題。然而這幾年英美劇場很明顯的一個現象是,沒有太多劇場專業的明星或選秀歌手,仗著自己的名氣空降,造成毫無理智的搶票效應,而嚴重壓縮了其他小劇場的生存空間。
更糟的是,明星效應其實間接拖著劇場禮儀水準迅速往下沉淪,這幾年太多只為追星而來的迷妹讓Theatregoers頭痛不已,從前年在Donmar門前為了要Tom Hiddleston簽名而撒潑大吵的迷妹,今年在Nicole Kidman的【Photograph 51】上公然在一樓第一排開閃光燈拍照的囂張行徑,到BC版【Hamlet】開演以來屢勸不聽的偷拍偷錄迫使BC本人在Stage Door發表鄭重聲明要求觀眾尊重演員這種種脫序行為都使劇場人感嘆現今觀眾席的氛圍實在是世風日下,今非昔比
拓展劇場觀眾群的好意與維護劇場品質的原則似乎成了一個兩難的議題,顧此失彼,而更讓人質疑的是,犧牲如此多的劇場文化所開發出來的觀眾,真的能夠成為往後的固定劇場消費族群嗎? 在更多的時候,明星風潮猶如一場狂風暴雨,席捲而來,摧毀了固有的品質,最終卻只遺留滿地垃圾,追星族來了又去,真正能留在劇場的只有鳳毛麟角

Benedict Cummberbatch成名後再登西區舞台的風潮,引發了又一波光怪陸離的劇場亂象,而這次更可惜的是,【Hamlet】這個製作本身似乎也達不到所謂明星級演員明星級表現的水準,讓人默默覺得2015年夏天的這一場喧鬧來去空空,不留一絲值得追憶的痕跡。
在這個各製作爭相強打明星牌的時代,外部的觀眾品質或許不是任何人能掌控的,但導演與製作人最基本必須拿捏好的是自己對於明星製作的心態,當沒有了票房壓力,是否就意味著整齣戲可以隨便做? 當以拓展觀眾族群為藉口繼續賺這種easy money時,有沒有想過,你們要讓這些第一次進劇場的觀眾看到的是令人驚艷而回味無窮的製作,還是真的只是來看完明星就走,船過水無痕的湊熱鬧。英國人在劇場經營中所一直堅持的永續發展理念,是否在這一波又一波的利益底下已經蕩然無存。

我不敢說,BC的【Hamlet】真的有多差
但在這個莎士比亞的國度裡,這個製作的表現實在也不算出色
導演和整個團隊心態的持守儼然成了劇場明星效應下另一個逐漸浮出水面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西區劇院最迷人的地方在於那些沒有名氣卻熱情如火兢兢業業的小演員們,每一個讓我動容的製作,不可缺少的都是這些人的全然付出,而不是那些可有可無的大牌明星或人氣王。在Stage Door,我更喜歡跟這些人交流,告訴他們剛剛的演出有多棒,關心他們audition的狀況,閒聊他們對於未來戲路的打算,聽他們傾吐演員生涯的甘苦。在西區打滾的七年裡,我看過許多剛畢業的小演員,從ensemble做起,在日復一日的演出中日漸成熟,最後蛻變成光芒萬丈的當家小生,對我這個老派的Theatregoer來說,這些人才是這個產業真正的未來
只希望以西區劇院目前的發展局勢,不會因此而流失這些踏實優秀的新生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