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我們與惡的距離》- 人生或許沒有善惡的標準答案,但我們還有愛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圖片搜尋結果



一場無差別殺人奪走九條人命,刑決槍響的背後,多少人,付出了多少代價?

算是有一點慢半拍的跟風,久聞《與惡》的好口碑,卻一直抽不出時間好好地坐下來看正版,直到今日追完後掩卷久久不能自已,如此高興地知道,台灣電視劇能有這樣的劇本,這樣的拍攝班底,這樣的一群好演員,我們或許不能跟對岸競爭拍戲成本,但這樣的題材,這樣的討論,這樣的對話深度,華語世界裡不也就只有台灣有能力拍嗎?

一如預期,這齣戲裡談死刑,談廢死,談受害者與加害者家屬
超出預期,這齣戲裡還談傳媒環境,談精神疾病,談人權律師,談每一個平凡人生命中都會出現的一道又一道難關

因為這些超出預期,讓整部戲不再只是單向的說教,也不只是形而上的辯論,編劇呈現所有議題的各種論述方向,卻罕見地不給出任何標準答案,讓觀眾沉澱在每一個角色各自的立場裡,去想想,對錯是不是真的這麼簡單,好壞是不是真的能被輕易定義,大型刑事案件只是一個戲劇化的背景,編劇真正想讓觀眾知道的,是我們是否能夠在論斷前多停一秒鐘,在內心深處知道,我們所認為的對可能並沒有那麼對,我們所認為的錯也可能有更多複雜的故事,鍵盤法官當然很好當,但在下結論之前,我們能不能看到每一個生命背後貨真價實的重量,什麼是人權? 真正知道並尊重每個生命背後的沉重,才是真正的人權。


這齣戲的議題尺度其實很難抓,廢死並不是台灣社會的共識,人權更不是華人文化的產物,我們所謂的民主法治其實一直都是外來移民,在這塊土地顯而易見的水土不服,表面上的法治還是以人治為核心思想,所以有了王赦聲嘶力竭所喊的“國家在用殺人討好輿論、撫慰人心”,所以有了以輿論為私刑霸凌加害人親屬的現代"連坐制"。在這樣的環境裡,劇本只要一個拿捏不穩,就很容易激起觀眾反感,但好在編劇導演的功力極強,從鋪陳到堆疊,把整個主議題在第六集推上高峰: 第六集,李曉明被槍決。

從李曉明終於卸下心防,到今晚立即執行死刑,台北看守所牆外的一聲槍響,成了全劇的分水嶺,受害者家屬大仇得報,加害者家屬絕望痛哭,法扶律師無力仰望著代表法律正義的天坪……

善是什麼? 惡是什麼? 急著執行槍決的法務部又是什麼?
民主法治是什麼? 被害者與加害者的人權是什麼? 而他們的家屬,又是什麼?


李曉明的原型明顯是鄭捷: 震驚社會的隨機殺人,同樣嗜血的傳媒與大眾,被政治因素指導倉促執行的死刑(至今記得LIS出來講話時那個嘴臉),以及……同樣留下了許多人無力問天的「然後呢?」

然後呢?

真實的人生,太多太多時候是沒有答案的。
應思聰問「為什麼是我?」,喬安問為什麼她那天要在外面多喝那一杯咖啡,王赦頂著輿論與窮困想知道李曉明與陳昌背後的「為什麼」,李曉明的父母妹妹也都在問「為什麼」,而這些問題,在這齣戲裡,從始至終都沒有答案

但是或許,人生當中,「沒有答案」往往就是最真實的答案,而我們學習在自己人生的「沒有答案」裡,謙卑下來承認自己的立場不會永遠是對的,自己的答案不會是唯一的,進而在別人的「沒有答案」裡成為真正的體諒與幫助,如同劇中的應思悅與李大芝,擔起了家人留下的重擔,彼此扶持著相信明天會更好,因為我們只能這樣相信……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本核心思想厚實而深重,難得的是在情節的鋪排上採用四線並行卻又都處理得條理分明,以喬安為核心的受害者家屬,以李曉文為核心的加害者家屬,以王赦為核心的法扶律師,以及以應家姐弟為核心的精神障礙議題,四條線交互穿插,除了當事人本身的各種身心壓力,也包含了他們背後的家人朋友所承擔的不可承受之重,以及傳媒在這當中既創造輿論卻也被輿論推著走的尷尬處境,「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何嘗不是另一種社會標籤,儘管看完之後還是對媒體深惡痛絕,但那份身處大環境下的無奈,似乎也能讓觀眾品味一二

其實第六集結束後,我就一直在等著這齣戲最後會怎麼收,一連串的「沒有答案」能夠帶出一個怎樣的結局?

當然,劇本在最後還是帶有一點點理想化的,編劇的設定是所有的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走,而真實人生卻未必如此。但編劇卻同時也用了一個很不落框架的方式來總結一個比較俗套的結論 – 愛

喬安的創傷與婚姻有解嗎?
思聰的病能夠不成為一個無望的循環嗎?
王赦所堅持的「找出加害者背後的原因以達到預防的可能」究竟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 在陳昌李曉明一心求死之後,他為之而犧牲家人的理想彷彿一場被踐踏在地的笑話,而這一切又有誰能來包容?

整整十集的內容裡,整齣戲帶著觀眾進入各個角色的喜怒哀樂;整整十集裡,觀眾也被迫邊看邊絞盡腦汁想著這樣的一個死胡同裡能有一條怎樣的出路。但其實,當觀眾最後回憶起每一次事情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時,起因皆在於那一點點的善意

無論是思悅曉文之間的彼此支持,還是美媚在歷經傷痛後對丈夫敞開的懷抱,亦或者只是防波堤上一個大叔願意花三百塊買李家粽子的好意,那都是愛。
愛,不一定要多轟轟烈烈,她可能只是來自陌生人,願意多花一刻鐘的了解,能夠停下腳步的傾聽,甚至只是走上前去,說一聲你們辛苦了的接納。我們與惡的距離,或許僅在肘億之間,但我們能夠給予愛的能力,卻也在每一個回眸一笑釋放善意的瞬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