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that Smaller World which is The Stage, and that Larger Stage which is The World.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瑯琊榜】圓了那一輪歷史夢的江左梅郎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讀中國史,讀到最後,掩卷長嘆
五千年中國史,多少帝王將相,多少號稱的賢臣明君
在這些更迭裡面,你我看到了什麼?
中國帝王時期明君,首推秦皇漢武 唐宗宋祖,或許再加一個清朝的康雍兩帝
戰亂的三國時代,梟雄與名臣輩出
這其中或開國或中興,或逐鹿或守成,無論是壯志未酬還是兔死狗烹,似乎都脫離不了一個既定的結局: 帝王心術,是這個世界上最現實最不堪幻想的東西。
有多少次看三國,會可惜諸葛亮的愚忠竟託付在劉備身上
白帝城託孤的遺言,讓所有的君臣知遇、如魚得水,成為一場諷刺的笑話
朱元璋白手起家,趙匡胤黃袍加身,他們都起於軍旅,卻最終都大殺功臣重文輕武,只留下鳥盡弓藏的蒼涼
自古以來賢臣有很多,臥龍鳳雛是幾號人物,劉伯溫何嘗不是神機妙算的代表,但看看這些人的下場,卻總是感嘆,沒有一個君主值得他們效忠,於是慢慢的,忠君愛國這個詞,在歷史上,似乎更多意味著愚蠢
其實這就是政治,古今皆然
每一個在亂世中努力上位的人,都曾有一番理想要改變現狀
無奈大多數時候,為了上位,你必須先跟他們一樣黑,於是等到坐上去,也就沒什麼太大的差別了…
瑯琊榜最讓我震驚的是什麼?
海宴似乎對歷史有著一樣的感慨和惆悵
於是她寫了一個架空的故事,彌補了所有讀史人的遺憾
如果有一天,賢臣真的碰上一個真正值得的人君,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光景
毫不意外的是,瑯琊榜大量借鑑了歷史人物
大魔王梁帝就像朱元璋與康熙的結合體,外殺功臣,內放任奪嫡達成朝局制衡
小說中蘇哥哥多次剖析梁帝對太子、譽王、京畿防務及推動國政的態度,基本上在分析康熙晚年朝局政策的史學研究書籍裡我都看過,又或者,帝王心術本質裡都是大同小異的,而大梁這一朝正好無嫡長子的局面,也跟清朝無傳統獨尊嫡長觀念的背景不謀而合(這就是為什麼兒子很多的皇帝不只康熙一人,但中國之前的朝代卻很少發生像熙朝這麼激烈的多子奪嫡)
倒是小說中對朝局一個很有趣的創新設定是,文武職分家,文臣靠人情或皇帝升官,武臣卻只能靠軍功升遷,從而杜絕了大部分武臣依附黨爭參與奪嫡的可能性,也降低了文武勾結兼任,軍權把持朝政架空皇權的隱憂。
故事中懸鏡司的設計則類似明朝東廠錦衣衛之類的皇帝秘密警察組織(害我一直下意識覺得夏江應該是太監,聽到他有小兒子還嚇一跳XD),直屬帝王,有絕對權力查案的同時,也意味著沒有監督制衡極易羅織罪名坑害政敵,格局龐大的赤燄冤案源頭由此而出,當合情理。
赤燄案主要包含的祁王謀逆、林府滿門、七萬赤燄軍屠殺殆盡,都融合了歷朝歷代帝王心術之下功臣孝子慘遭屠戮的歷史,讀來更讓人悲憤莫名,祁王之冤借鏡隋文帝長子楊勇被廢;林燮功高震主,宛如明代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等人的下場;七萬赤燄軍,讓人想到岳飛底下岳家軍的遭遇。帝王心術,權力制衡,皇權之下,無父無子,無情無義,一場爆炸上百條人命不重要,一場屠殺七萬忠魂死在所保衛的家國帝王的刀下也不值得傷感,梁帝涼薄,但綜觀歷史與當前政治,居高位者誰不涼薄? 有趣的是,瑯琊榜拍攝時間幾近一年,後製剪輯又做了將近一年,中國首播之時竟恰好趕上天津大爆炸,事發突然,廣電也沒來得及刪,竟讓劇中純臣對帝王漠視人命痛心疾首的批判,成了一抹天意促成的絕妙諷刺
在殘酷現實的背景下,情義二字,是貫穿瑯琊榜核心人物的價值,或許這是整個故事最理想化的地方,卻也是整個故事之所以動人的關鍵
靖王蕭景琰重情重義,堅信兄長摯友無辜,為此他被父親敵視,被朝臣輕視,被兄弟無視,但靖王12年如一日,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朝局詭譎,人人視心機弄權為為官正途,靖王卻在踏出奪嫡第一步前就設下底限,說他無知也好,說他天真也罷,但如果在起步與過程中就失了原則,怎能寄望登高之後還能堅守初心?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梅長蘇為了靖王的“不為”而來,剛開始還心存試探,最後卻發現景琰這個人的意志之堅根本遠勝於他的想像,為此,蘇哥哥更吃了不少苦頭,但轉念一想,梅長蘇何幸,能遇到一個如此堅守本心的主子。
12年前飛揚跳脫的天才少帥林殊,12年後頂著江左梅郎的身分翩然回歸,除了滅門之恨,除了蒙冤待雪,更重要的,卻是開創父兄之輩對治世的理想。這就是為什麼,從頭到尾,梅長蘇都讓人這樣心疼…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復仇故事,報仇有很多種方式,言侯爺為我們完美示範了如果只是要殺那個背信棄義的皇帝有多容易。但梅長蘇的眼裡,不只看到七萬兄弟的血債,他看到的,更是七萬英魂背後那保家衛國的初衷。當刻在骨髓裡林家的忠義,遇上了一個多疑狡詐的殺人皇帝;當君已不君,臣是否就能不臣?
所以,還好梅長蘇還有那一個笨笨的靖王殿下,靖王的確是他唯一的選擇,是他唯一能夠顧全忠義的選擇,讓他的忠不致流於愚忠,讓他的義不致成為千古罪人。
全劇最虐的點有兩個,一是靖殊二人一路上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自虐互虐。靖王在奪嫡路上的每一個決定,每一次回眸,每一道難關都不曾忘記他的小殊;而梅長蘇的身份不瞞天下人卻獨瞞靖王,又何嘗不是基於深切相知後的成全。靖殊的每場戲,靖王都在祭奠他心中的小殊;靖殊的每場戲,梅長蘇都只能默默吞下傷害以成全摯友心中對自己的祭奠。太多時候,真的很想把景琰抓起來打十巴掌看能不能聰明點,卻又覺得天下也只有這樣的情深義重,才值得江左梅郎以命相護。靖王的固執縱然不識時務又傻氣,但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行事為人不是做給別人看,而只為自己無愧於天地,無愧於九泉之下,靖王不得寵時能做到寵辱不驚,得寵後卻還是能做到捨利取義,這種明知已經不會有任何回報的義氣,讓大雪飛揚中氣急敗壞的梅長蘇,最終在憤怒與心疼交織下以命相交,景琰這個笨蛋還在那邊我是局內人你是局外人,我就是情深義重你就是別有目的的亂分一通,一刀刀戳在小殊心上鮮血淋漓,活該他最後被虐 哼哼
本劇的另一個虐點,在於梅長蘇的內心世界
作者從來沒有明說,但從字裡行間卻能看出,無論梅長蘇如何算無遺策,林殊的心裡,始終是痛恨梅長蘇這樣翻雲覆雨的陰詭之士的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權謀戲的故事裡,權謀本身並不被推崇…
三國演義諸葛孔明的壯志未酬再如何悲涼,好歹他本身是享受也自得於權謀之中的
但林殊是誰? 將門虎子,文武雙全,高貴的出身讓眾人回憶裡的林殊就像是一顆人見人愛的小太陽,光明磊落,光彩照人,從父祖輩到同輩宗親弟姪間,只有短短19年人生的林殊似乎是一個永難忘懷的耀眼存在。
我們幾乎可以想像,少年的林殊對謀士之流,會是一種怎麼樣的評價。細想林殊這樣的觀點好像也不算有錯,若期待治世是一個光明坦蕩的朝局,本來就容不下斗室間玩弄人心的權術鬥爭,在長於心計的中國歷史五千年中,卻似乎從來有過這樣超然的道德觀點。
梅長蘇的痛,在於他知道這是必要之惡,卻堅持不讓未來的帝王手染血腥,在醜惡卑劣的權力遊戲中,他擋在蕭景琰前面,為他擔下了最不可承受之重。每一次智計得手後,梅長蘇仰天慘澹的笑容裡,屬於小殊的那個部份總是這樣跳出來將他千刀萬剮,自虐式的自厭不斷反覆出現,壓在那佝僂身軀肩上的重擔又何止七萬忠魂家國之恨…還有那個再也回不去的自己。
看到40集,卻已經大約知道了結局
昨天第一次聽“赤血長殷”,最後那段“泣血書千軸, 悲歌唱徹, 戰骨碎盡志不休; 且待赤燄歸 整軍再從頭 守我山河家國依舊; 橫長槍換卻離愁, 傾餘生風骨同守; 此血仍殷 此身豪情仍未收”,突然讓我明白了,對小殊而言,這恐怕是最好也是最想要的結局…從一開始,梅長蘇就一直盼著能做回小殊的那一天,而我們都忘了,小殊不只是京城眾人記憶裡那個鮮衣怒馬的陽光少年,更是戰場上忠貞報國驍勇善戰的赤燄少帥,當京城塵埃落地,他終於能夠甩開屬於梅長蘇的奸險狡詐,批上熟悉的戰袍,做回那一心忠勇的少帥林殊,為摯友開創昇平治世。只有在戰場上,林殊才是林殊,那是刻在林家靈魂裡,生死不改的豪情壯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