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月28日 星期四

【Book of Mormon】再次見證信仰的虛偽荒謬



時隔三年終於看到了第三場BOM

感覺好像自己所有的運氣都用在了第一二場連抽中兩次樂透票上面了



BOM是一齣宗教諷刺劇,這也是為什麼他那麼對我的胃口

編劇對教徒的本質了解透徹,不只是摩門教徒,連基督徒躺在那裏都覺得自己身中無數槍即將爆血而亡

透過摩門獨一無二的青年傳教士差派制度,作者犀利解構了傳教本質的荒謬心態與自私自利,我想所有傳過福音,在街頭發過單張的人,都很難否認自己在某些時刻確實無法避免這樣的態度

兩位男主角Elder Price與Elder Cunningham是非常容易代入的角色

兩個從小在虔誠摩門家庭出生長大的孩子,十七八歲並不是什麼有宗教自主選擇權的年紀,摩門教很聰明,就跟基督教的校園團契一樣聰明,這個年紀的小孩最浪漫有理想,也最衝動而熱血,沒有太多思考質疑的能力,只要能讓他們相信一個聽起來很漂亮的核心價值,他們就會願意拋頭顱灑熱血,其實仔細回看歷史,許多政治革命或獨裁政權都是利用這個年紀的青少年,中國史上的紅衛兵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這個故事設定的傳教場景也極具諷刺,一個nothing like The Lion King的地方,與美國人只要公車遲到就算是天大的不順心不同,這裡的叢林生存法則,讓居民天天游走在生死邊緣過日子,疾病與戰爭如影隨形,小姑娘對天堂的想像就是每個路口都有紅十字會



劇本想要諷刺的不是宗教的教義,不是金頁或第三本聖經有多不切實際

作者真正看不過去的是傳教的拼業績討賞心態,傳教對其對象處境的冷漠無視,那些口口聲聲的愛與關心背後,其實一樣是積功德利己的自私無情



Elder Price的乖巧優秀,讓他覺得自己可以跟上帝換些什麼

換到去奧蘭多的差派地,換到來世的快樂安康,他的眼裡只有那些宗教承諾的獎賞,卻沒有流離失所的烏干達人

Elder Price被迫與Elder Cunningham分在一組,強顏歡笑勉強湊一起的“best friend”,最終不過是達成目標的一種手段,宗教教徒口裡的love與friend,是另一個崇高的謊言,將彼此相愛的大帽子強扣在人的自由意志上,強求根本無法互相欣賞的人稱兄道弟主裡一家,上半場結束前Elder Cunningham的心碎不過是一個早已註定的結局



整個故事的轉機,在於Elder Cunningham開始瞎掰那本他根本就沒讀完過的摩門經,他的故事很荒謬,但顯然摩門經的由來比起他的故事大概也不惶多讓

真正讓Elder Cunningham獲得烏干達人的注意力,是因為他是這些傳教士中唯一一個願意傾聽並試圖正視他們處境的人

跟青蛙xxoo就能治癒AIDS當然很瞎,但最起碼,他正視了烏干達人面對AIDS的恐懼,他也試圖要幫助他們尋找fucking baby以外的解決方式,這是只顧著說正確而正統宗教故事的Elder Price不斷選擇繞過、避諱、忽視的。對於每天活在死亡陰影下的烏干達人來說,究竟是Joseph Smith的歷史正確性重要,還是在貧病中有希望重要? 或許,換成基督徒的語言就是,是神愛世人重要,還是你愛他重要? 早期宣教士在台灣宣揚的信息,或許還沒有他們在教堂裡發給孩子的糖果來得讓人有印象…



信仰很難

對神學家來說,四大基要真理很重要,傳福音我們一定要來講四律

這些的確很重要,但是傳這些是因為我們知道生命最終的答案只有上帝那裡有,卻不等於我們就可以毫不關心所有其他的問題

Mormon President因著受洗的人數大有增長而來,因著看到荒腔走板的傳教而關閉傳教區,從頭到尾,這些大佬在意的就只是數字,而不是這些烏干達人的困境,當你一點都不關心一個人的困境時,你要我怎麼相信你很關心他的靈魂?



Elder Price最終終於發現了key point在哪裡

而這卻很可能是一堆大人終其一生都在自欺欺人的問題

我不想說,Book of Arnold是個我所想要的答案,這畢竟代表了“人人都可以是神,所以實際上人人皆無神”的無神與人本泛神思想

但或許這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們,我們的神是道成肉身而來,與稅吏妓女吃飯,痛責道貌岸然的衛道人士,最後與強盜一同死在十字架上的…那麼我們又憑什麼高高在上,在十字路口大聲呼喊禱告,自甘墮落成為裝滿死人骨頭的華麗墳墓?



演員方面

Elder Price是百老匯接檔Andrew的Nic Rouleau
Nic Rouleau與元老級的Stephen Ashfield
他的詮釋切入角度和西區首演的Gavin Creel比較相似,都是走自我感覺極度良好,帶點驕傲自大的風格

Nic在歌聲上倒是穩穩贏過Gavin,“I Believe”唱得毫不費力,算是歌聲讓人相當舒服的演員

另外我也很喜歡他對Elder Price理解的細膩度,自大卻帶點可愛,比起Gavin,Nic讓人很難討厭,只是頂多有點想翻白眼而已



這組卡司讓我非常驚艷的是飾演烏干達父親的Richard Lloyd-King和專職替補Elder Cunningham的愛爾蘭小胖弟David O’reilly
Richard Lloyd-King已經確定會繼續留任
Richard將喜劇對白很多的這個角色表演得更加內斂,對女兒Nobulongi的父愛,對族人的處境,都顯得更深沉而憂傷,甚至在“Hasa Diga Eebowai”這首歌裡都沒有刻意搞笑,取而代之的是誇張歌詞下濃濃的悲哀

David O’reilly就更是讓我驚訝了,原本開場聽到廣播說Elder Cunningham上替補還有點失望,一直覺得這個角色不太容易演得好,但是David簡直演活了與Elder Price的關係,Man Up之前被徹底背叛的失落完全戳中了我,害我很丟臉的在中場休息前淚流滿面…BOM看到哭,我算不算古今第一人=.=


這一場下來,比較讓人失望的或許是整個劇組的狀態

真的良心勸一句,當一齣戲你有機會在首演前後看的話,千萬不要等到換了兩三輪卡司或快下檔了才去看

這一趟的Memphis如是,BOM也如是,比起剛首演時那種全劇組恨不得將所有能量都拋在台上的積極,下半年這兩齣戲從上到下都顯得意興闌珊,就連在首演第一年徹底征服我的Stephen Ashfield都有些力不從心
很難得可以跟穿戲服的Stephen Ashfield合照^^
倫敦目前BOM的整體狀況真的不算太好,至少應該不值得目前的原價票

1/31將告別劇組的Nic Rouleau的出色表現倒是很可以一看,其餘的或許就要等2/1新卡上場後,再看看能不能帶來新的刺激和能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