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2月22日 星期日

The Scottsboro Boys - 被迫劃下休止符的青春

 http://assets.lovetheatre.com/assets/16/3806/gallery/4-The-Scottsboro-Boys-London.jpg


The Scottsboro Boys
一個美國著名種族歧視冤獄的真人真事改編

30年代九個在火車上的黑人男孩被兩個白人女人誣告強姦
儘管驗傷後已經第一時間證明兩個女人並沒有遭到強暴
但這群黑人男孩依然被拘禁關押
先是沒有律師陪同就通通被判死刑
而後是多年的法庭纏訟
這九個男孩被補時,最小的才13歲,最大的不過19歲

多年後律師與法庭達成協議,釋放其中五人,剩下的四人有的在二十年間被迫認罪以取得假釋,也有如Haywood拒絕認罪最後死在監獄裡


The Scottsboro Boys的案子是美國民權史上的重要推手,引發各界民權團體聲援並推動各項平權法案或立法或改革
但在這齣戲裡,編劇嘗試用這些男孩的角度來看整個過程……對這些人生才剛開始就被莫名剝奪的青少年來說,他們所想要的不過是回家,回到媽媽身邊,回到那個不再夢見被綁在電椅上行刑的歲月而已,而美國這一個號稱自由平等的國家卻拒絕給他們

整齣戲的架構採用倒敘
開場像個馬戲團一般,一個白人老先生要這群蹦蹦跳跳的男孩敘述他們的故事,很符合能夠查到的此案資料中都只著重從民權角度看這件事(這何嘗不是另一種白人 中心的觀點),也讓我這個對美國歷史一無所知的白痴以為這是哪個男孩團體的開創故事,從頭到尾都在等待Happy Ending………
整個故事其實都以類comedy的歡樂方式呈現,但越到後面,你會發現越難笑,而演員們在喜劇與悲劇的切換流暢也讓人嘆為觀止
編劇同時安排了一個黑人女人旁觀這個故事,在結局時巧妙以蒙哥馬利拒絕換座事件畫龍點睛了The Scottsboro Boys的歷史定位,讓最後點燃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黑人平權運動的'I refuse' 顯得格外震撼人心

這樣的一個故事,除了悲哀,其實能更多明白種族在西方世界為何總是這麼敏感,而黑人在歷史中所背負的又是多少血淚,進而去反省自己的種族觀點,歧視所帶來的傷害有時沉重到難以想像
Haywood在獄中至死堅持的truth, 或許會讓今天許多依然虛偽的白人同感羞愧

很喜歡這齣戲整體的編排,驚人的舞蹈,簡單的椅子卻千變萬化的運用
劇中很有趣的是只用了一個白人演員, 其餘在故事中應該為白人的角色, 例如兩個誣告的白人女人或白人警察全部都由兩位黑人男生反串, 而最最Amazing的是, 即使我對這個故事毫無概念, 也完全能夠領悟他們兩個演的是白人
九個男孩裡最愛飾演Haywood的Brandon Victor Dixon, 開場沒多久就在11個黑人演員裡面徹底擄獲我的視線,Heywood是九人中年紀最長當然也是戲份最多的,Brandon極度亮眼的歌聲及瞬間入戲的憂鬱都出 神入化,尤其面對最後一次只要認罪就能假釋的機會時含淚堅定的數個NO,真的讓全場屏息以對…


Brandon Victor Dixon含淚演唱令人心碎的Go Back Home
他自己都有點hold不住眼淚....

整齣戲結束後, 舞台打上字幕
Scottsboro Boys九名被告於1931年被捕, 最後一位被告於1989年過世
但直到82年後的2013年, 阿拉巴馬州政府官方才正式洗雪這宗冤案, 公開聲明最後三名被告無罪
換言之, 他們當中有些人在有生之年都是帶罪之身, 就為了一樁從一開始客觀證據就證明沒有發生過的事

故事結束後, 我坐在第一排位子上久久無法回神
從去年Olivier就聽過這齣戲, 一直到當天晚上看到結局之前, 我都以為這是一齣喜劇...
當整個製作選擇採用喜劇的方式去呈現這樣一個赤裸裸的悲劇, 所帶來的衝擊原來比平鋪直敘的悲劇更大
這是我在劇場打滾七年以來, 第一次在謝幕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
兩種反差的情緒, 讓我不知道用什麼樣的心情為演員鼓掌, 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決定要不要歡呼

當眼淚掉下來的同時, 我想起兩個小時前走進劇院的自己
其實我不喜歡黑人戲, 也不喜歡黑人唱腔, 開場看著坐在火車上的九個黑人男孩, 其實有一瞬間非常懷疑自己會不會後悔走進來(跟以前在這裡唸書時期的經歷有關, 我確實很不喜歡黑人...尤其是男性...)
然後我突然就明白了, 這樣一個毫無模糊空間的案子為什麼會在美國南方纏訟82年....
當你看到一個人種 就決定了對那個人的看法
當你看到一種膚色 就已經先決定了對錯
當你看到這一群勞工階級的黑人男孩 腦子裡面閃現的就是他們敗壞治安 醉酒鬧事
你以為這只是一種無傷大雅的個人看法, Scottsboro Boys卻告訴你, 歧視與偏見, 可以怎樣毫無公道的毀滅九個孩子剛剛開始的人生

誠如昨天晚上, Scottsboro Boys告別倫敦時, 製作人寫給倫敦觀眾的一封信所說

At the end of the show, the cast sings "Say Goodbye to the Scottsboro Boys." It is an entertaining, show biz, but powerfully complex number, infused with anger. It grabs the audience. The actors have done what they have set out to do. They have told their story their way. This time they have told the truth. They have made us laugh until we cried. They are challenging the audience. Say goodbye but, 'Don't forget us!' And we can't. The story of racism is not over. On Feb. 17, just a few nights ago in Paris, white Chelsea sports fans refused to let a black man enter the train, shouting racial slurs.

In the US, there is a new nine: The Central Park 5, Trayvon Martin, Eric Garner, Michael Gross, Akai Gurley. But these are only the names in the papers now. Unfortunately, there will be another new 'nine'.

The Scottsboro Boys leaves us with the one clear message about what is right, what is the truth, what must not be forgotten. Now it is up to the audience to remember.

製作人與眾演員 是帶著使命感在呈現這個故事
有一些東西, 希望, 身為觀眾的我們離開劇院後, 依然能夠永遠記住
記住歷史上曾經的教訓, 記住這些生命的沉重, 記住自己對人對事的態度永遠不應該率性而為
或許我們無法期待不公義與歧視完全消失於人類社會
但至少我們可以先還給自己一個全新的眼光, 重新檢視這個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