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劇場評論界這兩天為了Water Babies掀起了一股不小的風暴
起因似乎是Water Babies的觀眾評價極好, 但專業reviews極糟
Guardian甚至只給一顆星而使主筆劇評成為眾矢之的
面對批評, Guardian主筆Lyn Gardner在twitter上回應: I certainly don't have the power to kill any show. Only the show itself kills the show.
這不是第一次專業劇評與大眾意見相左
然而或許是再一次的機會 讓我們重新思考 什麼是劇評?
而專業劇評在這個資訊爆炸 人人都有機會發言的時代 又仍保存多少價值?
我自己寫劇評的開始, 源自於想要以文字記錄下每一個現場的當下
劇場是個很有趣的東西
他只發生在現場, 他只發生在那個當下
一場戲或一個製作的結束, 除非官方特意留下官拍, 否則就如船過水無痕
他們的存在將如一個傳說, 你會聽很多看過的人提起, 但你永遠沒有機會親身經歷
即便對於能夠躬逢其盛的觀眾, 人的記憶力卻極其有限, 就算能記得大致的經過, 卻很難在若干年後仍能回憶起當下的每個細節與感動
對我來說, 一開始, 我只是想保存這些感動...
當然,將近十年過去, 看的戲越來越多,看到的角度會越來越廣
長期寫劇評, 不敢說真的能讓我越看越精準, 但至少會有一套自己迅速切入與接收資訊的方法
很多時候一個製作, 不用看到結束, 大概就可以猜到這齣戲有多少機會生存下來或transfer
我想, 這些東西就是屬於劇評專業的那一個部分
對我來說, 劇評的價值從來就不是單純毀掉一齣戲或捧紅一齣戲
他代表的是從一個比較資深或專業的眼光去分析一齣戲
若有機會常看倫敦各大報劇評的人會發現, 基本上對一齣新戲, 劇評會給出一個大概的故事大綱, 哪些地方值得期待, 哪些地方未盡完善, 整體舞台效果製作卡司如何等等
不要忘記, 劇場是一個高消費的娛樂, 卻又是一個消費者在購買前幾乎對其一無所知的產品
劇評在這個時候是一種重要的指標, 在時間有限或金錢有限的情況下, 指引觀眾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劇場獨特的消費型態, 絕對是我認為劇評的重要性遠遠高過影評或電視劇評論的原因之一
當然無可否認, 對於真的每一齣戲都會看, 或是對編劇/導演/作曲家/演員擁有自己標準與喜好的Theatre goers, 劇評的影響力要小得多, 但即使是這樣也仍有不少Theatre goers在看戲時會觀望著press night之後的整體評價作為看戲的參考指標之一
劇評的評價當然不完全代表一齣戲生存下來的可能性
Les Miserables和We Will Rock You都是在極糟的reviews之後上演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例子
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樣的幸運兒不但少之又少, 而且通常是在製作人有強大的資本與勇氣冒著上千萬英鎊可能無法回收的風險逆向操作讓時間證明劇評的錯誤, 絕大多數的新興製作人和劇作是不太可能在review很糟的狀況下繼續存活的
反過來說, 倫敦這些年其實也不乏劇評極其買帳, 卻被觀眾打入地獄的製作
上演時間比排練時間還短的I Can't Sing就是一例, 更別提當年令我不勝唏噓的Lend Me A Tenor....他們都成功征服了劇評卻敗在真正買票的觀眾手裡
這就是劇評們自己所該檢討的, 一個主筆拿錢寫評論不是在對該製作負責, 而是在對自己的讀者負責, 當劇評本身與市場或普遍觀眾的觀點脫節, 他也就失去存在的意義, 有時除了考量到一個製作本身的優劣, 該齣戲的主題是否設定得足夠吸引大多數觀眾買票入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但倫敦劇評這些年多數不曾將這點考慮進去
另外誠如WOS主筆Michael Coveney所說, 這些年來, 其實倫敦劇評有一點點...too kind...
WOS這次所做的過去一年各大報評論星等的統計來看, 每位主筆六成以上的評論都是四星等, 顯然劇評們意識到自己所做的評價對劇組所產生的影響而普遍傾向釋出善意, 但這是否造成滿街四星評價而影響真正的鑑別度, 或許又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多年來許多劇場老牌演員或金牌製作人都聲稱他們自己不太在意劇評給的分數
甚至有些演員在演出期間盡量避免接觸自己這齣戲的劇評
然而無可否認的, 劇評會影響觀眾, 劇評的星等與評價也同樣成為每一齣戲的裝飾門面
無論劇場人高興或不高興, Off West End的戲transfer與否靠它, 更多投資人的信心也靠它, 劇評迄今在紐約倫敦等Theatre land中都仍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
觀眾正確的看待劇評, 以及劇評不斷充實自己對市場的敏銳嗅覺以避免與觀眾脫節, 或許是創造雙贏的更好方法
當然啦 講到台灣劇評那就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台灣這幾年文創盛行,表演藝術評論隨之而起, 但就與台灣的表演藝術本身一樣, 價值如何完全是個問號....
就我所看過的台灣檯面上的表演藝術評論來說, 幾乎篇篇都寫得比論文還像論文,就沒有一篇是讓我有興趣看完第一段的
與台灣許多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一樣,表演藝術評論者似乎也有著自命清高的傾向而極度缺乏與普通觀眾的連結
對觀眾來說, 一齣戲背後運用了何種劇場手法, 受到哪些技巧影響, 遠不如你直接告訴他這齣戲值得看還是不值看來得重要
對我來說, 一篇有價值的評論應該是讓沒有任何劇場背景的閱讀者看完後對你所推薦的演出會產生好奇與興趣, 而不是通篇充斥專有名詞與技術詞彙, 沒人看得懂的論文
在台灣人的評論裡普遍缺乏評論者本身真誠的想法, 以及評論所需的批判性思維與勇氣, 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