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6年8月26日 星期六

四版本點評---少年豪情 大E與眾學生篇

要去大門了~會有七天不在~再貼一個,貼完這個我的存貨就用完了......

認真思考接下來要繼續貼版本點評還是貼十週年分析~~~

還是大家有興趣看看22版的One Day More或23版的Stars簡評?

我最近聽這兩首聽到怕了......版本好多啊!!!@@



名詞解釋~

大E---Enjolras,中譯 恩佐拉,學生革命軍的領袖

LM---Les Miserables 法文,中譯 悲慘世界

V叔---Jean Valjean,中譯 尚萬強或冉阿讓,本劇男主角

MS---Miss Saigon,中譯 西貢小姐,四大名劇之一,作曲、填詞、劇作、製作人都與LM同,劇情描述越戰時美國大兵與越南女孩無奈悽涼的愛情與閃爍其中的光輝母愛

OFC---Original French Cast 法文原唱版(1980),是最初的版本可說是概念音樂劇,後來英文版只保留其中三分之一的曲目

OLC---Original London Cast 倫敦原唱版(1985),最原始的英文版

OBC---Original Broadway Cast 百老匯原唱版(1987),除V叔還是由寇叔演出外,其餘角色全由美國人演出

CSR---Comlete Symphonic Recordings 全劇交響版(1988),LM唯一完整的錄音版本,演員來自世界各地

TAC---Tenth Anniversary Cast 十週年紀念版(1995),LM最輝煌夢幻的卡司群





【少年豪情 大E與眾學生篇】

LM在第一幕的故事發展有三條主線:V叔、芳婷和學生革命軍。「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是革命軍的象徵曲,曲式旋律都很簡單,難度不高,琅琅上口,充滿了號召力,這與荀白克在MS裡面的「Bui-Doi」形式十分相似,說白了就是可以作為選舉時的競選歌曲,能輕易煽動民眾情緒的那種歌。



本首的編曲在四版中的差異並不大,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這是少數從OFC保留下來的曲子,但在合唱的編寫上還是有些微的不同。在OFC中此首是大E的主題曲,從頭到尾由大E一個人唱完,突顯了這個角色的性格特質和重要性,其實這算是一個不錯的安排,總算是讓大E有機會能個人秀一下,好過後來英文版中夾縫裡求生存的窘境。



OLC在第一個A段用的是一人一句的唱法,感覺有些凌亂,更重要的是完全埋沒了大E,使這個領導角色從頭到尾沒機會展現他的任何人格特質與領導魅力,從OFC到OLC時隔五年,如此過猶不及的改變顯然不太聰明。



後面三版所採用的模式相同,第一段完全交給大E,之後才由其他學生接手。OBC與TAC的大E都是Michael Maguire,這傢伙當年二十出頭的年紀便以此角拿下東尼獎最佳男配實在是實至名歸,他的歌聲很明亮很有號召力,從聲音中便可聽出一股天生的領袖氣質,說實話,這種角色在這方面的特質非常重要,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無關後天訓練或功力深淺,像Michael便是天生適合唱這種角色(事實也證明如此,因為查了半天他的資料~除了LM外幾乎再也找不到別的演出經歷了,枉費那麼年輕就拿到東尼獎的說…)。

基本上兩版雖相隔八年,他的詮釋差別卻不大,連斷句和重音的地方都一模一樣,若真要說有什麼不同,大概就是因為背景關係而展現出來不同的感覺吧。

OBC此處的配樂堪稱四版中最陽春最刺耳的,氣氛被這麼一攪和也差不多磨光了,因此儘管Michael唱得很棒,但整體卻少了那份起義前的嚴肅;TAC的配樂陣容是絕對不輸CSR的,然而管絃樂團顯然知所進退得多,在這裡將音量壓得近乎讓人無法察覺,留下的空白完全由Michael的聲音去填補,使他比八年更顯得沉穩有力,讓人感覺他主張革命不是沒腦子的莽撞,而是經過深思後所做出來的決定,一個領袖所需要的冷靜、熱情、使命感、智慧…等等,他似乎都有了!



CSR的大E用的是如雷貫耳的Anthony Warlow,就聲音上來說他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該有的特質都有,問題出在他的詮釋不如Michael來得細膩,沒有在咬字上展現該有的情緒,作為一個音樂劇演員最要不得的就是唸歌了,這也難怪儘管論壇中一堆人迷他迷得要死,卻還是不得不承認MM才是最經典的大E。



曾有某位看過七次LM現場的前輩說,大E的選角似乎也同時注重外貌,否則演大E的人素質怎麼都這麼齊?對此我是笑笑而已,畢竟我是從未看過現場的人,不過就我唯一看過的MM來說,他確實是帥到不行,年輕英挺,斯斯文文的,再配上藍藍的眼珠…嘖~真不知要迷死多少女孩子。

2006年8月16日 星期三

悲慘世界十週年分析 Part3

今天意外得知某人昨晚聽悲慘世界十週年聽到半夜兩點~

感動之餘,也發現原來還是有人很愛聽的~~~呵呵~~~

所以呢....決定繼續暫停已久的十週年分析~希望讓大家在聽音樂的時候能夠很快進入狀況~也更了解悲慘世界主導動機應用的巧妙性~

說實話~悲慘世界作曲之用心實在堪稱音樂劇之冠,聽了四個英文版後才明白為什麼.....這十年中荀白克進行了許多次的修改,包含配樂和歌詞,悲慘世界十週年版正是這一連串修改後的完美成果,值得一聽再聽~





2. On Parole/The Bishop

Valjean假釋出獄,嚮往自由,又難以忘懷在獄中的勞苦歲月,對世界對世人充滿憤恨,覺得世人都欠了他。這段歌者的旋律時而依附管絃樂,時而又與管絃樂完全獨立,歌詞與聲音中雖充滿了強烈的怨恨、悲憤、不平,但背景音樂卻是後段將會出現的Fatine「愛」的主題(即第二幕中由Eponine完整呈現的 “On My Own”),當唱到 “Nor forgive them, For what they’ve done, They are the guilty everyone”時,背景管絃樂漸強,象徵用愛融化仇恨,這個唱段「愛」的主題在背景貫穿到尾,彷彿在召喚撫慰Valjean受傷的心靈,充滿著對這個靈魂的循循善誘,即使此時直接導致Valjean悔悟的主教尚未出場,但其實在他的獨白中總是會出現這些引導和暗示Valjean將因愛重生的音樂。



場景轉換到工廠, “Look down”的「苦難」主題輕柔地再次出現,提前暗示Valjean的苦難並不因假釋出獄而結束。緊接著就是工頭趕走Valjean,還以他是假釋犯為名苛扣他的薪水。在工頭與Valjean開始唱有幾個節奏輕輕點出後段將會出現的Mrs. Thenardier 欺負小Cosette的伴奏,也就是「貪婪」的主題。



在Valjean大受委屈與不平時,主教出現,主教的這個唱段的開頭有一串亮晶晶的串鈴,本劇許多歌曲的伴奏都有使用串鈴這樣的樂器,感覺像是一抹流星劃過漆黑的夜空,在沉重的主旋律中帶出一抹希望,恰如主教在此處流露的閃耀動人的人性光輝與來自神的大愛;主教所用的旋律是「善」的主題,在第二幕後面會在Marius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中轉換成哀戚的悼念完整呈現。Valjean的惡念斗生,計畫著要偷主教的銀器,為自己所受的不平待遇找到一點補償,即便在這惡念叢生的時刻,主教「善」的主題仍在背後以管絃樂輕輕勸慰,欲挽回這隻迷途羔羊。飾演Valjean的愛爾蘭籍演員Colm Wilkinson在本段最後一個字---“flight”將聲音拉高,最後收音的地方小小破了一點音,寫實地展現欲一走了之的情緒。



Valjean欲遠走高飛,卻走沒多遠便碰上警察,被帶回來見主教,這是「警察」主題的第一次出現,在全劇中只要是警察出現都會出現這樣的旋律,往後就多半是Javert了,甚至已經隱隱然成為Javert的重要動機。



主教的回答讓Valjean錯愕,不但不怪罪他還為他脫罪,這裡主教回答警察問話的旋律也變成回話的固定模式。4’20處警察離開,串鈴再一次滑過夜空,「善」的主題再次出現,主教轉向Valjean對他諄諄勸導,有前段「警察」主題的緊張,方更能感受到此段之柔美,在 “You must use this precious silver”的 “must”、 “By the Passion and the Blood”的 “Passion”和 “Blood”都有加重強調,表現主教對Valjean能改過自新的迫切。此處主教的聲調比起前面出場時低了些,帶著些微的責備與更多的勉勵。

四版本點評---人小志不小 小G篇

今天發生了一件事....我一邊做事一邊哼著悲慘世界的終曲(Finale),哼到一半停了一下,突然另一個聲音接過旋律~~~

我呆了一下,發現竟然是小弟....居然就這麼幫我完整哼完了....

我的天哪~~~是不是被我精神荼毒的太嚴重了!?

九歲的小孩最好是看得懂悲慘世界在幹麻......@@



名詞解釋~

小G---Govroche 中譯 加夫洛許 貧民窟的小男孩,原著中是旅館主人夫婦的兒子、愛波寧的弟弟,被父母遺棄~

小C---Cosette 中譯 (小)珂賽特,不過這用法只限於LM中,一般在音樂劇論壇用"小C"是指歌劇魅影中的Christine

LM---Les Miserables 法文,中譯 悲慘世界

OLC---Original London Cast 倫敦原唱版(1985)

OBC---Original Broadway Cast 百老匯原唱版(1987)

CSR---Comlete Symphonic Recordings 全劇交響版(1988)

TAC---Tenth Anniversary Cast 十週年紀念版(1995)





【人小志不小 小G篇】

LM中有兩個童星演員,一個是小C,另一個便是小G,其中小G更是一個叫人讚賞不已的人物,一首「Little People」唱出的是小G的志氣,這樣的一個孩子,敬佩之餘又帶著心疼。



四個版本中的小G都是不同的,這很可以理解,前後跨越十年,首演的小G只怕早已不是童聲,這就是童星可憐的地方,總是唱不久。小G的角色不算吃重,在前面三個版本中都未列出演員姓名,相關資料還有待蒐集,而TAC中的Adam Searles則因為知名度極高(他在「Oliver!」---中譯「孤雛淚」中飾演小扒手道奇也是出色至極)DVD上有列在Cast名單中。



言歸正傳,要論小G實在很有難度,因為童聲很難說有絕對的好與壞,這裡打算從多個面向探討。若要看技巧,無庸置疑的絕對是TAC中的Adam勝出,金亮的嗓音即使在童音中也是特別的,他的嗓子說是鍍了一層金都不為過,好亮好美,恰如小G一般,在革命軍的人群中絕對不會被忽略。



但若要說口音上的模仿,則首推OLC的,其次則是CSR。這兩版的小G都刻意改變口音,而且改得非常明顯,譬如「Little」這個字/t/的發音就很不一樣。看過「My Fair Lady」(中譯「窈窕淑女」)都知道那是英國中低階層特有的口音,儘管LM的故事背景是法國,但這種刻意表示小G出身的詮釋顯得相當別出心裁。

然而,OLC的缺點在於他的音域不夠高,唱到高音的部分變成扯著嗓子在撐,很是可惜,不過這位小G詮釋的細膩度實在沒話說,除了口音是四版中最明顯的之外,還不時在唱腔中帶出笑意,讓人覺得這個孩子實在好可愛。



OBC的小G算是四版中最不突出的,怎麼說呢?有點又吼又叫的吧,OBC中小G的戲份已然被刪減,就這麼沒幾句的歌詞他還常常用叫的而不是用唱的,他所展現出來的感覺不是小大人式的成熟,而是有些狡猾奸佞,未免糟蹋了這個角色。

CSR中的小G口音上不如OLC明顯,但也比TAC的Adam好,其實Adam也不是沒有,只是沒那麼特別。不過這個孩子的聲音顯然比其他三版稚氣得多,有那種純純的小男孩的感覺,放在這樣一個志氣比天高的早熟角色身上有點缺乏說服力。



最後要談的是這首曲子在OLC中的特別之處,OLC實在是個讓人驚喜處處的版本,早在接觸LM之初就很不滿小G的戲份怎麼才這麼一點點,對此好生遺憾。而OLC在這點上可是恰恰滿足了我當初的願望---「Little People」的長度是其他三版的三倍之多,很喜歡OLC這裡整體的感覺:飛揚輕快的伴奏、小G愉悅的將同樣的旋律反覆了三次、中間夾著幾個眾革命學生與小G的合唱(這些合唱段落很明顯仍由小G主領),再加上小G與學生們的笑鬧互動。讓小G的形象整個豐滿了起來,這個孩子彷彿正滿腔雄心壯志,神采飛揚的站在你面前,又可愛,又叫人心疼。想來,這樣的小G最後的陣亡才格外令人心痛吧!

2006年8月14日 星期一

四版本點評---豪情壯志 小警察篇

興奮分享個題外話~前幾天從特殊管道拿到了23個官方版本的"Stars",很有趣呢!原來各地的伴奏、演唱方式都不盡相同,不過也讓我聽得對這首歌有些感覺疲勞了....@@

知道蒐集多版本的好處是什麼嗎?就是....可以藉機複習一下地理....@@

原來布達佩斯是匈牙利首都~

原來特拉維夫在以色列,而以色列現在還是講希伯來文....(這好像不只是地理爛了~連聖經常識都不足...)

還有~布拉格在捷克、阿姆斯特丹在荷蘭、斯德哥爾摩在瑞典、英國有個地方叫曼徹斯特.....

(不要懷疑...以上都是23版的演出城市和語言.....我弟一直痛罵我的地理怎麼爛到哪個城市唱的是什麼語言都不知道....@@)





名詞解釋~

J叔---Javert 中譯 賈維or沙威

PQ---Philip Quast 澳洲籍男高音,經典賈維,音樂劇史上唯一拿到三座奧立佛最佳男演員獎的人

V叔---Jean Valjean 中譯 尚萬強or冉阿讓(後者是小說譯法)

寇叔---Colm Wilkinson 愛爾蘭籍歌手,首演尚萬強,亦被公認為經典

LM---Les Miserables 法文,中譯 悲慘世界

OLC---Original London Cast 倫敦原唱版(1985)

OBC---Original Broadway Cast 百老匯原唱版(1987)

CSR---Comlete Symphonic Recordings 全劇交響版(1988)

TAC---Tenth Anniversary Cast 十週年紀念版(1995)





【豪情壯志 小警察篇】

我想沒有一個LM迷會反對「Stars」是J叔最精采出色的唱段,也是最能展現J叔內在人格特質的曲子,它昭示了J叔的信仰與堅持,暗示了他的堅定與執著,更為往後J叔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以背景伴奏來講,OLC在這首裡展現了其「草稿」的特質,伴奏樂器怎麼聽怎麼像電子合成器,這在別首中或許還可以混過去就算,可偏偏「Stars」的背景是靜謐的,前奏便是一隻樂器的獨奏,在這種狀況下配樂就變得相當重要,成為營造氣氛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電子樂器的音質也就顯得格外刺耳。

OLC的J叔Roger Allam主打溫柔風,再加上整體編曲也偏溫柔,前面所提的尾音轉折處的變化在這首中也極為明顯,儘管個人不是很贊同在「Stars」裡展現溫柔,畢竟本曲本就是為表達J叔堅定的性格,但Roger委實柔得動人,他的尾音轉折總是偷偷搔著我的心尖兒,讓我的心都快融化了,對這個J叔我所興起的情緒不是敬佩,而是不忍,不忍這樣一個內心如此柔軟的人選擇走上那樣一條絕望的路。不過誇歸誇,Roger還是有一些可以挑剔的地方,譬如他的氣不夠長,斷句斷得奇怪,也因此難以展現J叔與星星呼應的豪情壯志。

另外,OLC還有一個不知讓人該哭還是該笑的東西:它沒有「Stars」最後那段,後面只是將前面的歌詞反覆一下,便輕輕收尾。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Roger的詮釋方式不能說有錯,光看結尾便知荀白克起初並沒有要將本曲作為表達J叔理想的曲子,只是這樣「Stars」的特色就幾乎完全被掏空,不陳述理想呼應後面的自殺,單純為顯示這位冷面反派的溫柔,實在遜色許多。



OBC的伴奏同樣叫人不敢領教,不過好歹此時已知在後面加入串鈴的聲響作為流星的象徵。但相較於OBC的J叔Terrence Mann的表現,這伴奏也不算太難入耳了,Terrence實在是將這首歌給毀了,真的不知道他是在興奮什麼,聽到木琴節奏亢奮也就算了,這是怎樣,一首靜靜的在夜空下的歌也能讓他高興異常,還自己唱起節奏韻味了來著。

他與Roger一樣有著氣不足的問題,而且比Roger更為嚴重,另外他的聲音太過薄弱,或許在一般音樂劇的一般音高中還可以覺得他不錯,但稍微上去需要打開共鳴腔時,他的聲音就尖如鴨子叫,然後一會兒又猛然縮回原本的雄厚,搞得我是難受至極,最離譜的是結尾部分,枉費荀白克讓整個伴奏在最後面轟上去象徵J叔凌雲的壯志,這位老兄硬是在最後一個字落後了兩拍,外加完全撐不住氣勢的長高音,長音拖到後來是斷斷續續又聲嘶力竭,就更別奢望能像PQ那樣完美的收尾了。



CSR與TAC都是PQ老大來唱,伴奏的水準也差不多,以配樂技巧上來說CSR是略勝TAC一籌的,畢竟是在錄音室,不好可以重來,呈現出來的是最完美的,TAC的現場優勢是真實,卻也讓管絃樂團的表現很明顯的不太穩定。不過儘管CSR的伴奏聲勢規模較大,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TAC的,可能是CSR太華麗吧,從前奏聲響就很華麗,但我心中的夜空氣氛似乎應該是安靜而不是這樣熱鬧的。

另外CSR還有一個很致命的缺點---後製,這該死的後製問題一直是CSR最大的敗筆,就拿這首來說,很明顯演員和樂團是分開錄的,卻不知怎麼搞的,監製竟然將樂團的聲音調得那麼大,在高潮處樂團幾乎完全蓋過演員,怎麼說這也是音樂劇,重點還是在歌者,就算是交響樂團也只能是陪襯,這麼做不免有點喧賓奪主,也白費了PQ那麼漂亮的聲音;TAC的英國皇家管弦樂團在這點上的掌控就很好,配樂最強的時候是管弦樂團將主旋律完全接過去獨秀時,其餘時間,只要演員在唱,就都安於鋪陳背景。

就演員來說,PQ七年間的表現幾乎差不多,一樣那麼完美,開頭的顫音,後面的宏亮肯定,全都掌握得恰到好處,若硬要說有什麼不同,可能就是PQ在CSR中的情緒掌控還是不穩,前面柔得有點太過火(我個人是認為這首歌最好壓根兒就別放什麼溫柔進去,警察追犯人能溫柔到哪去?何況你硬要在J叔性格中冠上溫柔,那J叔還叫J叔嗎?),後面開始直起明亮的地方卻又顯得有些焦躁,不過這些都很細微,乍聽之下差異並不大。



說起PQ這位經典J叔我就忍不住要多說幾句,這暑假已經有好幾個機會在星空下邊聽「Stars」邊看星星,TAC前奏的靜謐氣氛,一把吉他在串鈴下孤寂的聲響總是讓我的心迅速沉澱下來。遼闊的星空下,PQ開口了,第一個字「There~~~」,不是溫柔而是堅定,但是堅定中又帶有人性,不再冷酷,只是自己對自己的期許,PQ的嗓音十分明亮,在靜謐的背景音樂下恰如一道流星劃過夜空,美得不似人間之物,若說我對OLC的J叔是心疼,對OBC的J叔是鄙視,那我對TAC的J叔就是崇敬,一個令人崇敬的反派角色,多奇妙的矛盾情緒啊,躺在星空下聽PQ唱,你會驀然明白他的堅持從何而來,你會突然無法再去批判他的固執,詞寫得好,PQ更是唱得好,用亙古不變的星星來比喻J叔不墜的豪情壯志是多麼貼切啊!而那明亮的嗓音,在最後穿透夜空,直入雲霄,彷彿在跟上帝打商量,他的尾音不但拖長,而且還採用漸強的方式處理,將整首「Stars」推到最高潮。

Philip Quast,不愧是三屆勞倫茲奧立佛最佳男演員得主,好的音樂還要有好的演員來搭配,這就是TAC 「Stars」的可貴之處。



2006年8月12日 星期六

悲慘世界四版本點評---因信而愛 V叔篇

名詞解釋~

V叔---Jean Valjean 中譯 尚萬強or冉阿讓(後者是小說譯法)

寇叔---Colm Wilkinson 愛爾蘭籍歌手,首演尚萬強,亦被公認為經典

LM---Les Miserables 法文,中譯 悲慘世界

OLC---Original London Cast 倫敦原唱版(1985)

OBC---Original Broadway Cast 百老匯原唱版(1987)

CSR---Comlete Symphonic Recordings 全劇交響版(1988)

TAC---Tenth Anniversary Cast 十週年紀念版(1995)



【因信而愛 V叔篇】

「Who Am I」是Valjean的詠嘆調,也是Valjean眾多曲子中最能表現他人生蛻變的一首歌。有趣的是,四個版本中的Valjean有三個是同一個人,也就是OLC、OBC和TAC的Valjean都是寇叔,只有CSR用了Gary Morris。



十年中,寇叔的V叔是有進步的,OLC中的他情緒放得不夠多,唱得也顯得比較小心謹慎,不敢放太開,最後一個音也只求完美過關,不過此處的寇叔到底只有41歲,呈現出的中年人特有嗓音也讓他在這首曲子的表現上顯得更為霸氣而有說服力。



OBC裡面,寇叔放得情緒多了些,感情也比較奔放,唯一的缺點是唱得太趕了,有些地方有一點點搶拍,更因為趕,所以情緒醞釀得不夠深刻,氣氛還沒營造出來就急著唱下一句,十分可惜。OLC和OBC這兩版的寇叔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功力還不到家,氣不夠長,有些地方是草草收音,而最後的「24601」的長音幾乎是耗盡所有的力氣才撐到最後一刻,個人是覺得這樣還不如不要撐,這是唱功的問題,顯然此時的寇叔在技巧上仍不夠純熟。



TAC的這首就十分亮眼了,對此劇已然爛熟的寇叔,有更多精力可以放在情感的掌控上,幾乎是將心底所有的感觸傾注在歌聲上,唱第一句「Who Am I」的時候還微微地嘆了一口氣,後面的聲音是越來越高昂越來越肯定,表現出來的自信與剛出獄時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加突顯V叔蛻變完成的事實,最後一個音寇叔全然放開,縱容自己往上再叫一個音高還顯得遊刃有餘,這個音將寇叔十年中所累積的自信完全的展現出來,相較於十年前的謹慎,此時的他無疑對自己的功力已有了十足的把握(不然在這種演唱會上破音可就尷尬了…)才敢這樣炫燿年輕時代的搖滾底子。所以現在人們評寇叔的V叔已經到達出神入化的境界絕非虛言,十年來對這個角色的不斷揣摩已讓他跟V叔融為一體,十週年他所展現出的成熟度絕非當年可比的,也或許只有十週年這個錄音才算讓他「經典V叔」的頭銜實至名歸。



CSR的Gary若沒有寇叔的珠玉在前或許會是個不錯的選擇,我雖因他而對CSR有著強烈的不滿,但不可否認的,在這首曲子裡他唱出了一個寇叔沒有注意到的點---強弱,在這裡很明顯的可以聽出來,三個A段的反覆他的情緒是跟著一層層往上堆疊的,逐漸累積的效果十分不錯,可惜的是最後一個點突然趨於保守,只是小心完美的收音,未免讓前面的醞釀叫人失望。Gary在LM迷中的評價一直是不錯的,只是他最大的缺點是模仿寇叔的痕跡太重,不但唱腔學他,連寇叔獨特的愛爾蘭口音也給他學了個十足十,有時還真到了幾可亂真的地步,不過一個演員做到這樣也太窩囊太失敗了。

2006年8月11日 星期五

四版本點評---開宗明義序曲篇

我知道這個不太會有人有興趣~

不過我還是貼了.....反正是自己寫著玩兒的~不喜歡就別看吧~

原本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用了很多簡稱和術語,每篇都會附上名詞解釋,應該不會造成閱讀障礙~

原則上一天一篇,多了也吃不消啊....



術語介紹:

OLC 倫敦原唱版(1985)

OBC 百老匯原唱版(1987)

CSR 全劇交響版(1988)

TAC 十週年紀念版(1995)





【開宗明義序曲篇】

在序曲的前奏處理上,我最喜歡的是CSR的,雖然對TAC很偏心,但CSR在一開頭就展現了它不同凡響的「交響」之處,整個交響樂團的聲勢驚人,該到位的地方也一樣都沒有漏。



最早的OLC在配樂編寫上原就弱了些,尚顯稚嫩,序曲開頭採用的是不和諧合聲,與後來三版大相逕庭。



OBC中,編曲的基本架構其實已經成形,但輸在配器的規模不如後面兩版龐大,在有限的樂器上,OBC的表現算是相當不錯了,尤其是那個鎖鏈的聲響,或許是配器不多,所以格外顯著,打得很沉重,是四版中最明顯突顯這個特色的。



TAC嘛,樂團規模應該是不輸CSR的,但聽著就是沒CSR豐富,鎖鏈聲也是四版中最不明顯的,許是現場收音的影響吧,不過儘管在前奏的表現上屈居第二,但後面「Look Down」的呈現就叫人讚賞萬分了,四個獨唱演員的感情投入得十足十,悲憤、絕望、甚至配合歌詞帶有一點點無望中的希冀都給唱出來了,不禁要叫人讚嘆TAC不愧是號稱「夢幻卡司」啊!連這種不起眼的小配角都這麼爐火純青,佩服啊佩服!

2006年8月3日 星期四

四版本總論---悲慘世界的成長紀錄

其實這算是粗評啦~因為一口氣弄來了兩個新版本,也只各聽了一遍~不過僅此一遍也就感慨萬千了~以後還會再添加詳細的各角色比較,今天就先湊合著看個整體比較吧!

悲慘世界共出了四個英文版錄音,分別是倫敦原唱版(簡稱OLC,1985)、百老匯原唱版(簡稱OBC,1987)、全劇交響版(簡稱CSR,1988)、十週年版(簡稱TAC,1995)

悲慘世界的劇迷是幸運的,悲慘世界的英文錄音比起其他音樂劇多,而這四個版本一排出來更恰好見證了本劇由草創的稚嫩邁向成熟的歷程!



四個版本,聽得我很過癮啊!

過癮點在哪?除了前面所述的成長經歷,更有趣的是,因為四個版本的演員重複性實在太高,比較一個演員十年間一點一滴慢慢的成熟、進步、圓融,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總讓人發出情不自禁的露出寵溺的會心微笑~



先說說各版的幾個特點吧!



倫敦版序曲的處理手法與後來的三版完全不同,不是大時代主題與苦難主提交織的大氣磅礡,而是奇異的不和諧合聲,初聽覺得刺耳,不解的再跑回去重聽,思考著荀白克原先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矛盾?衝突?很有趣的一個變化,卻也大概理解為什麼悲慘世界在倫敦時不被重視,這樣刺耳的序曲很難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啊!



在演員上,倫敦版的選角整體來講相當不錯,與我爛熟的十週年重複性頗高,除此之外表現最讓人驚艷的該算是飾演Cosette的Rebecca了,聲音好清好亮啊,美得好像在雲端霧裡,不同於全劇版的太過稚嫩的嗓音,也大大勝過百老匯版和十週年版中老氣的聲音(就不懂怎麼兩版都選上這個老女人…明明就不好聽~),整體而言倫敦版的各角都有唱出韻味來,很難說跟十週年的演員們比誰好誰壞,只是缺了些火侯而已。

百老匯版的選角就完全不敢恭維了,除了男主角是老將Colm出馬外,其餘用的都是美國的演員,說實話,這批美國演員中能聽的大概只有飾演Enjolras的Michael Maguire,其餘全部叫人無法忍受,所以我說百老匯版的價值大概只在於…讓你知道其他版本有多好…。

全劇交響版的選角大致ok,唯一遺憾的大概就是男主角居然捨棄閃亮亮的Colm而起用年輕的Gary Morris,如果沒有Colm珠玉在前他或許不錯,但可惜啊,一個大經典擺在前面,實在很難給予Gary太多讚美~

十週年版就不必說啦,演員都是上上之選,齊集了十年來最優秀的悲慘世界演員,光看陣容就叫人感動啊!而時間的淬煉也使老將們的表現更加成熟,他們不但是用嘴唱歌,更是將全副心力、所有感情投入其中,每個角色彷彿活生生在你面前,他們微笑、嘆息、傷心、迷惘…一切的一切,全部用聲音完美呈現。



在配器上,倫敦版和百老匯版應該是最薄弱的,可能是因為沒有特別經營,用的是普通演出時的小型樂團,聽著很有電子合成器的味道。

全劇版和十週年使用的都是大型的管弦樂團,就光配樂的氣勢就可以壓倒人,所有的配氣運用也經過細部的再分配,也才有了十週年中配器象徵人物性格的巧妙安排。



在音樂上,倫敦版和百老匯版都算是早期青澀的草稿,很多配樂和主導動機都沒有出來,背景音樂幾乎撐不住沉重的氣氛和曲調。

倫敦版作為最原始的英文版,他的合唱編排亦有許多不同於現在的地方,這個就很難說誰好誰壞了,不過倒是讓我這聽爛十週年的人驚喜處處。

全劇版和十週年版已是很明顯的成熟之作,音樂豐富而有層次感,主導動機巧妙暗藏在各個唱段,更因為有大合唱團的助陣,整個合唱氣勢震撼人心,聲音如浪潮般一部一部疊上去,層層疊疊,卻井然有序,節奏上的安排也更具張力,懂得在高潮處用長音凝住,營造更深刻的氣氛。



在音響效果上,倫敦版和百老匯版都太過簡單,十週年版的現場錄音效果算是相當不錯,很真實呈現了現場演出的魅力,全劇版的則最為人所詬病,由於全劇交響版的演員來自世界各地,不可能為了錄音專門排檔期,因此是分開錄製的,可恨的是後製工作實在太不專業,音量的調配忽大忽小,最明顯的就是The Confrontation中Valjean和Javert的對位重唱,原本應該以音量來達成的象徵意義全給破壞殆盡,後製痕跡太明顯是一大敗筆。





記得曾有網友說過,泡一杯茶,放一片CD,從OLC、OBC、CSR聽到TAC,沒有批評,只是像個母親看著自己所愛的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這是最幸福的事。

OLC、OBC曾經的青澀讓人寵溺,CSR和TAC的完美讓人肅然起敬~

這就是我的LM,這就是我的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