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與王耀慶領銜主演,林奕華《聊齋》 |
2019年六月初看完林奕華的三部舞台映畫之後就有點失心瘋,聽到六月底張姐和王耀慶再度合作,單憑這陣容我跪著也要爬過去看(←華麗上班族嚴重中毒的表現),一咬牙就買了週四第一場演出,除了因為這個周末還穿插著三部NT Live(等於還有三篇稿要交)之外,私心也是覺得買第一場如果看了喜歡想重刷,至少我後面還有機會啊 → 事實證明我是對的
《聊齋》一如林導的風格,主題不但龐大而且想要點到的面向非常多,雖然有一條還算完整的故事線,但時間軸其實是正過來又反過去,簡單來說,這齣戲第一次看上半場真的是莫名其妙,而看到下半場大約最後四十分鐘時,觀眾會突然頓悟前面究竟在做什麼,單就一刷而言,其實結尾結得如此神來之筆就已經足以彌補前面至少90分鐘的迷茫,即使並不完全記得前半部的每個細節,依然可以就著結局與對前面大致的印象而回味無窮
但是如果可能的話,版主非常建議《聊齋》至少要二刷 (實際上我好想三刷...可惜已經沒票),當知道了結局再回過頭細細品味前面,會讓人驚嘆導演和編劇的功力,你們竟然能將一部如此龐雜的主題,鋪排得這樣完整而動人!
在這個劇本裡,蒲松齡的《聊齋》定調整個故事的基本框架,同樣以人鬼狐的感情為起始點,提供了林奕華和黃詠詩一個天馬行空的平台,時空的跳躍、鬼怪的橫行、荒誕的悲喜交加,都因原著而得到了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林奕華的《聊齋》卻是屬於現代人的鬼故事,生、老、病、死,還有那些錯過、那些遺憾、那些不成熟或太遲才成熟的我與他。題材很複雜,但導演和編劇很聰明地全程扣緊了"聊天"這個主題,從開場、中場和終場跟自己的設定聊天,到劇中蒲先生與胡小姐或女記者那些基本上都功敗垂成的聊天,以及劇中多次出現的 - 更可能是自己與心中的那個他/她的聊天
與你聊天,是因為我想懂你
我想懂你,是因為我愛你
但什麼是「懂你」? 是懂你所以更多要求你的改變,還是懂你所以接納那個你
什麼又是「愛你」? 是還沒準備好但是姐罩你,還是準備好了但是你已經不在
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然後相愛結婚
好像很簡單,卻又好像是全世界最難的一件事...
當你覺得跟你走到最後的那個人是對的時,是在說服自己嗎?
當你覺得你並不後悔時,是在催眠自己嗎?
蒲先生和胡小姐相愛嗎? 好像是的,從結局來看,他們心裡是的。但在時間軸不斷的交錯裡,在兩人與心中的對方的對話裡,他們在現實中的交集似乎又總是不在對的時間上
「喔。好。我懂了。」
「不,你不懂,但是沒關係」
聽到張姐這句回話,眼淚根本停不住。你不懂,誰能百分之百的懂另一個人? 誰又能百分之百按照那個人想要的方式去懂那個人? 但原來最後人與人的關係是這樣的,你覺得你懂了,我知道你還是不懂,但是,沒有關係。這,是不是愛?
除了「聊天」,「死亡」是這個劇本如潑墨般畫在背景上那濃厚的一筆,從頭貫穿至尾
所以蒲先生先寫了一本書,然後寫了一個聊天的app,最後跑去做殯葬業
「現在的世界太虛幻,只有死亡最實際」
只有死亡沒有辦法跳過,只有死亡不能逃避,不管死前還是死後,不管是精神世界還是肉體遺留,在越來越多的東西被虛擬之後,死亡卻永遠不可替代、不可粉飾、必須面對。
說再見,怎麼說再見,我們是否還記得那最後一次的再見? 那一天,他們也是這樣說,說聽覺是最後消失的,那麼我跟你說的那個再見,說的那個愛你,你是不是真的能聽見? 這樣我是不是能告訴自己,在那之前的冷戰,在那之前的拒絕說愛,是不是就可以不要那麼遺憾?
林奕華《聊齋》的最後四十分鐘,導演傾其所有地把所有美的極致放上了那個舞台,表妹敘述的破繭成蝶,窗幕後的陰陽重逢,心海上的翩翩起舞翱翔天際,最後那個停在時間裡的蒲先生與那個繼續往前走入星空化為黑暗的胡小姐
「如果我愛你,我就會懂得愛我自己了」但為什麼,我們總是懂得那樣遲...
林奕華的《聊齋》講愛,似乎不只是男女間的愛,這些追逐與遺憾,適用於任何一種親密關係,對,現代人最害怕的,親密關係
林奕華的《聊齋》也講人生,講那些還未到來就失去的,講那些我們所以為的遊戲人間,講那些我們以move on之名所行的逃避之實
一刷時其實有點辛苦地試圖拼湊故事內容、人物關係與時間線
但在二刷時,版主就可以比較大方地拋開所有外在,專心去看故事後面的那些東西,然後你會發現,導演對整體節奏的把握和穿插的技巧,真是高明得讓人想哭。他在厚重的主題外包裹了一層糖衣,認真卻又幽默地把讓人咀嚼再三的台詞帶到觀眾面前;他在千絲萬縷的線索裡用各種方式穿針引線,最終在一瞬間將整齣戲串好完整地擺在觀眾面前
同樣高明的當然還有演員,張姐與王耀慶,這個劇本若是沒有這兩人這樣的功力,恐怕也無法撐持這麼多隔空交鋒、將說未說的東西,張艾嘉在台上的每一分鐘都如此牽動人心,兩人真正面對面演對手戲的時刻雖然不多(畢竟上半場是蒲先生為主體,下半場是胡小姐為主體,多數時候各自活在對方的腦海裡),一旦相撞卻精彩無比,也讓分手的那場戲順理成章地成為全劇最激昂的高點
配角的部分,時一修繼《在西廂》的崔母後再度讓我無比驚豔,胡媽胡弟的瞬間切換信手捻來全不錯亂,同樣是個不用改變扮相就能一秒轉換角色的強大演員;王宏元所飾演的兒子是全劇很關鍵的一個角色,虛虛實實之間的拿捏分毫不差,更別說最後主題曲「已讀不回」,音樂劇評論出身的版主認證真的唱得非常好 (順帶說一句,王耀慶歌聲也很棒)
除此之外,《聊齋》的舞台與燈光也堪稱一絕,舞台整體不會太複雜,在場景和投影的交錯間拿捏得恰到好處,每次光影的變化與音樂的搭配也都成為無聲的暗示,尤其最後收尾的部分,舞台、燈光與投影為結局的烘托加了非常多的分數,可以說即使沒有演員在裡面,單單看這樣的舞台也是足以讓觀眾沉醉在其中的一種享受了
此次台北演出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國家戲劇院真的...太大了(這好像是我第一百次嫌兩廳院過大)。這齣戲各方面下來我還是覺得在中型劇場演出的效果會最好,起碼演員的距離能夠近一點,可能在情感方面給觀眾的衝擊也能夠更大一些,到底從前是誰作主把個戲劇院弄得這麼大間到底是能演什麼......
林奕華的《聊齋》,我多麼希望將來有一天無論是復排也好,是舞台映畫也好,能夠在不同的年紀再重新細看這樣的一齣戲,林導喜歡塞很多東西在自己的戲裡面不假,但當他能夠把所有的元素都完美地安排好時,這些東西就可以在觀眾的歲月裡發酵,隨著人生的歷練帶出不同的滋味
官方宣傳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