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十年後重返老年悲歌 - 2017 Ian McKellen's King Lear in Chichester


"When we are born,
we cry that we are come To this great stage of fools"

King Lear,莎翁筆下著名的悲劇之一
倫敦劇場有一句話: 少年羅密歐,中年哈姆雷,晚年李爾王
(雖然Hamlet也是個小孩 但大多數合適的演員年齡應該是在30-40歲這個區間,演技和對生死的體會才能更成熟一些)
King Lear,是每個英國男演員走到晚年會夢寐以求的角色

Sir Ian McKellen在2007年,也就是十年前,在RSC(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由Trevor Nunn執導的King Lear至今仍然深入人心
2017年的今天,Ian回歸了這個角色,帶著當年未完的心願,帶著歷時十年的思考,帶著更接近Lear的年齡,來到300人座的Chichester Minerva Theatre,給了我們一個更真實,更令人心碎的Lear




Ian McKellen是個充滿力量的表演者,而這正是King Lear所需要的
有人說,當你夠老能演Lear時,多半你也太老而演不動Lear了
這真的是一齣很累的戲...走過整個Lear的Journey就像爬一座山,在幾個重要場景裡,Lear崩潰、嘶吼、狼狽不堪,最後又要將一切回歸平靜。很多演員只能在還不夠老的時候就趕快搶演這個角色,例如幾年前NT的Simon Russell Beale
而Ian McKellen卻恰好是個外表看起來衰老脆弱,實際上卻在78歲高齡還保有強大體力巔峰,在暴風雨的場景裡,十年前他淋,十年後他被澆得更加淒慘,但是在Chichester的一個多月裡,英國十月的天氣底下一週八場這樣濕了又乾 乾了又濕,Ian完全沒有任何身體不適,甚至每場在最後還抱得動Cordelia,光這個point就足以讓觀眾看傻了眼

而整場演出裡面,或許最動人的,是來自Ian對Lear更深的了解,更多的想像,以及在這個製作裡他所要展現的最大企圖心 - BE Lear not act Lear
King Lear的故事開始於一個年邁的國王要將他的王國與權力分給三個女兒
故事沒有交代,這個國王年輕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除了提到特別疼愛小女兒Cordelia,劇本也沒有交代Lear與兩個大女兒從前的關係如何,他有什麼樣的婚姻家庭狀態,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當權者
King Lear是一個老人的故事,但不是一個老人與他的過去的故事,而是一個老人與他的現在和未來,於是莎士比亞的劇本裡,留下了非常大的想像空間...
Ian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在表演著現在與未來的同時,將自己對於Lear過去的想像完整地放進了觀眾的視野裡

國王把權力下放給女兒,中國人會告訴你,這本身根本就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過往許多Lear,包含天王前輩Sir Laurence Olivier,都選擇將詮釋核心放在Foolish上面
然而在Ian的理解裡,這個故事顯然more than that
所以從開場,Ian的Lear就不是一個可親的老人,他強大、尖銳、冷酷、甚至暴虐
對待Cordelia的方式,不再只是愚昧,而是一種絕對的統治,強烈的喜怒無常,觀眾可以在第一場戲裡面深刻感受到...這是個非常可怕的父親!
這樣的特質展現得更明顯的,是第二場戲當他跟大女兒鬧翻發狠詛咒她時,我們似乎可以從這個老人身上看到年輕時的他是如何很可能地在精神、言語與其他各個層面成為殘虐孩子的強權父親,這讓Goneril 和Regan的許多表現與決定,有了更深層次的原因

於是Ian McKellen的King Lear,愚蠢的決定只成為這個故事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重點在於一個曾經高高在上極度強勢恣意宰制三個孩子的國王兼父親,在年老時是如何崩落的,而在這崩毀的過程中,他怎麼看清自己,怎麼看清所謂的God,怎麼看身邊的人,最後,怎麼脫下一切外在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Sounds familiar?
這讓我想到莎翁筆下的另一位國王Richard II,Ian在訪談裡也提到過他覺得King Lear其實很像理查二,整個故事就是怎樣拋棄那些關於God的謊言,真正認清自己與自己的人性,然後在他們死前,他們都明白了自己不過如此,而身邊人的善意是如此值得珍惜看重

Ian說,很多觀眾看完後會跟他說,他的Lear讓他們想起自己年邁的父親
我不能更贊同這個觀點...
每一個有過相同經驗的孩子,都會帶著複雜的心情看著Ian的詮釋;而或許每一個老人也都能在Ian的Lear裡找到那個人生最後階段茫然無助的自己

相較於十年前的RSC版,Ian做出的改變其實並不明顯,很顯然他就是一直以這樣的方式在理解King Lear
但比之十年前更好的,是Ian McKellen又更接近了Lear的真實歲數,而在這樣的小劇場裡,任何一個觀眾都近到能夠看清演員的每一根頭髮時,Ian不用刻意花太多能量在外顯的宣洩,而能夠hold back更多,離開旁觀者詮釋的位置,完完全全走進Lear裡,與Lear合而為一
合而為一,是我在下半場最深的感受...Lear的無助就是他的無助,Lear的崩潰就是他的崩潰,演員與角色沒有分界,也因為這樣,Lear/Ian的痛苦毫無保留地撲面而來
整個下半場我都僵在觀眾席上顫慄,沒有眼淚,但像被這樣的表演硬塞了一塊熱鐵吞下去,又燙又痛,Cordelia的死將整個情緒推到最高點,觀眾與Lear共同分享了那瀰漫在空氣裡的黑暗絕望,然後在Lear斷氣的那一刻一同得到解脫...
"We that are young, Shall never see so much, nor live so long."
Edgar的結語迴盪在空中,低迴在每一個觀眾的心裡


除了Ian McKellen,這個製作本身就是一場極致的享受
導演Johnathan Munby對整齣戲的設計力求華麗真實,卻又在下半場多段該留白給演員發揮的時候謹守分寸地hold back,讓整齣戲看起來進退有據,舞台上的每一個元素,布景到演員,從道具到主配角,都能有極大的發揮空間
開場華麗的場景設計,紅毯,現代貴族軍裝,乃至後面極大的一幅Lear年輕的肖像畫俯視全場,將Ian希望表達的"Lear的過去"視覺化了起來
Act III Scene II,King Lear最著名的暴風雨獨白,舞台的設計更是太驚人!
這不是我第一次在舞台上看下雨(事實上這年頭台上下雨的噱頭還挺常見的),但這絕對是我所看過最猛烈的舞台暴風雨,因為他就....真的是暴風雨! 而且舞台上是完全沒有盛水屏障的,所以觀眾就是眼睜睜地看著紅地毯上從小水窪,到水灘,到整個溢出舞台邊緣,演員輕輕踩在上面都是一陣又一陣的水花
這讓Lear的暴風雨獨白格外揪心,暴雨下到觀眾心裡都在吶喊拜託不要再下了! 冷風一陣陣寒上觀眾席,而Lear的痛苦咒詛也彷彿跟著雨水一起澆在觀眾心底


演員部分除了Ian之外,Danny Webb的Gloucester也是個一大亮點

King Lear的故事其實是Lear與女兒/Gloucester與兒子的雙線糾纏對照,一個被自己愚弄,一個被兒子愚弄,雖然導演刪減了比較多Gloucester這一組的篇幅,但Danny Webb精湛的演技在Ian McKellen強大的氣場下還是讓人嘆為觀止,尤其中場前挖眼珠的那段...Gosh 我從沒在舞台上看過這麼真實血淋淋的場面,劇場又這麼小,觀眾簡直想避開這個畫面都無處可逃

果不其然,這段一結束中場休息,立馬有觀眾(而且是老爺爺...bless him)站起來時直接暈倒滾下觀眾席,他的妻子則在旁邊尖叫大哭....連觀眾都這麼戲劇化到底在搞什麼0.0
聽說這已經是開演兩個多禮拜來第三次發生觀眾暈倒,難怪工作人員都很冷靜,而且救護車來得很神速....不知道是不是中場前就在劇院旁邊standby了...

晚上散場時已經11:10 (導演刪了很多還是這麼長...),走回住宿地點的時候,我整個人都還僵著,沒有辦法思考,沒有辦法有任何情緒反應
這個King Lear太真實,真實到奪走你的呼吸,真實到你知道他對應在你自己生命裡的那些點滴...但又不想面對或無法面對...

2017年Sir Ian McKellen在Chichester的King Lear,40多場的演出,成為有幸到現場的觀眾心底永遠無法抹滅的痕跡
我不敢說這會是古往今來最好的King Lear,但至少應該在十年內,我看不出有任何演員能有機會超越Ian對這齣戲理解的深度厚度,並將表演與自己,合而為一
感謝Ian回來完成(自己覺得)曾經未達圓滿的任務,也算是完成他自己老年的一個夢想: 在更接近Lear的歲數時,再說一遍King Lear的台詞
並且跟Laurence Olivier一樣,以King Lear作為一個偉大演員畢生莎劇表演的完結篇

註: Sir Ian McKellen在10/7 BBC的專訪中提到這將是他最後一次演Shakespeare Leading Ro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