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年多前就寫過一篇總論,那時是為了交報告,很用心的聽完了四十多首選曲後寫的~
不過隨著接觸的時間越長,對《悲慘世界》的了解越深,似乎就有越多講不完的東西~
本篇將以《悲慘世界》的誕生背景及曲式總論為主~
歡迎喜歡LM的新舊朋友前來指教~
《悲慘世界》,法文為《Les Miserable》,為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費時十三年,生平最偉大的一部史詩巨著~
故事的時代背景不是選用著名的法國大革命,而是發生於法國大革命四十年後,即1832年的學生暴動~
如果說法國大革命歌誦的是自由的理想,那麼這場學生暴動無疑是對此一理想的反諷~
舞台上大唱高調的政客們其實也只是各為自己的利益~
低下階層的痛苦心聲卻無人理會~
革命學生也是帶有理想熱情的,但是在法國大革命的陰影下,也就不用意外,這樣的理想熱情其實是帶有著些許悲哀和諷刺的~
早在歌劇大師普契尼的時代,他就有打算將LM改編成歌劇~
然而雨果的原著是一篇浩大的長篇史詩,改編的難度太高,使普契尼最終放棄這個理想~
直到1980年9月,法國巴黎體育館出現了第一個音樂改編版本~
亦即Alun Bonbil與Claude-Michel Schonberg共同合作的概念音樂劇~
此版本也是後來轟動世界的英文版的前身~
法文原版在當時的票房成績相當不錯,不過由於法國人對故事內容太熟悉了,因此全劇是以跳躍的方式進行故事人物情緒的宣洩,至於故事的鋪陳則完全被省略~
1985年年初,英國著名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無意間聽到法文原版的錄音,當場驚為天人~立即找來兩位作者進行英文版的重新改編~
1985年十月八日的首演,對英美百年的音樂劇歷史來講,無疑是顆震撼彈,也代表著音樂劇這項大眾藝術邁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此之前,音樂劇最大的存在價值是"娛樂",觀眾在結束一天辛苦工作以後,便期待著能走近劇院,稍微放鬆一下~
因此,在1985年以前的音樂劇,題材或生活化或諷刺時事,但都脫不了以娛樂為導向的編劇作曲~
《悲慘世界》是第一部以沉重主題為題材的戲劇音樂劇~
甫一登場,倫敦的劇評個個難以消化,幾乎一面倒的批評此劇進不了西區演出,遑論百老匯~
可以說,在Cameron Mackintosh成名以後的作品從未招致過這麼多批評~
愁得他是臉色蒼白的盤算著要賣掉多少間劇院或房子才能平衡這筆投資~
然而,決定一部音樂劇成功與否的不是劇評,而是觀眾~
觀眾熱情的票房在首演數週後便將LM推進了西區的Palace Theatre(皇宮劇院),而且一演就是十八年,直到2003年才轉到Queen's Theatre繼續演出~
常被媒體提到的"四大名劇"中,《悲慘世界》無疑是個突出的成功特例~
雖然誕生於1980年代以後所謂的"豪華音樂劇"時代~
但是其舞台燈光卻訴諸簡單的手法~
全劇的賣點不是在週邊花俏的東西或炫目的視覺效果~
而是感人至深的音樂~~~
音樂,是《悲慘世界》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他得以感動全世界七十多個城市的原因~
細聽LM的音樂,你會驚嘆作曲者Schonburg的功力~
《悲慘世界》全劇採用歌劇的作曲形式~
這一方面是指Schonburg所最擅長的"華格納的主導動機模式"~
亦即每個演員或每個事件有各自的一段旋律為代表主題~
例如Valjean的"善良主題"、Fantine"愛的主題"、Thenardier"貪婪主題"、Javert的"警察主題"~
每一段音樂或是由演員口中唱出,或是只用背景管絃樂團輕輕帶過,都代表了作者在這個場景中所要透露或影射的深層涵義~
所以聽《悲慘世界》全劇就像在挖寶似的,有時聽了半天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哪段跟哪段有隱藏的關係~
例如Eponine與Cosette分別承襲了Fantine"犧牲"與"愛情"的主題,甚至在越迄使用上也承襲了Fantine的代表樂器"豎琴",都在象徵著角色之間的關聯性~
另一方面,Schonburg也大膽採用古典歌劇的作曲手法~
即每一個人物在唱出自己的主題旋律之前,前面會再加一段半說半唱的曲段,歌劇上稱為"宣敘調",為後面情感宣洩的"詠嘆調"作鋪陳~
這種作曲手法大大提升了《悲慘世界》的古典美和音樂水準,對於歐洲的觀眾而言,《悲慘世界》的親切度也就跟著大幅提升了~
另外,我個人方面非常欣賞的一點就是Schunburg在曲調安排上的用心~
《悲慘世界》的主題相當沉重,第一幕就包含了三條劇情主線:Valjean的逃亡、Fantine的苦難以及青年學生的革命~
第一幕最後一曲One Day More巧妙的將三條劇情主線,以其中重要的四個主題旋律混合,使原本分散的三個故事合為一體,既為第二幕的劇情做了開頭,更成功創作出音樂劇歷史上最為經典的大合唱,這點在十週年音樂會上尤其亮眼~
而在沉重的劇情中,Schunburg固然創作了許多哀傷的曲調,然而卻也不忘時時注意著要平衡曲式,避免氣氛過度沉悶~
全劇平衡曲式的曲子有兩首,一首是妓女們所唱的"Lovely Lady",另一首則是旅館老闆Thenardier的"Master of the House"~
雖然"Master of the House"的娛樂性較高,炒熱氣氛的效果也最佳,再加上十週年經典的Alun Armstrong的傳神演出,這首曲子不失為一成功的作品~
然而就深度和細膩度來講,我更喜歡"Lovely Lady"~
那是一種更巧妙的曲式平衡,不會過度歡樂,但是氣氛輕鬆,而輕鬆戲謔中你卻能感受到那種濃到不能再濃的悲哀與無奈~
這樣的曲調促使我更去深思,日常我們所看到的輕浮的表象,是不是也是在深層之處隱藏了不為人知的哀傷~
就如這一群看似骯髒低下的妓女,戲謔卻只是痛苦的掩飾~
這種手法的運用在Shunburg 1989年的作品《西貢小姐》中更加得心應手~
也使《西貢小姐》全劇得以籠罩在一種不沉悶卻叫人心痛的悲哀氣氛下~
《悲慘世界》描述的是一個時代最黑暗最絕望的角落~
《悲慘世界》也是描述人性最光明最可敬的一面~
一個沉重的主題,但是沒有絕望~
全劇以主人翁Valjean的逝世為終~
在這個主角身上,你或許說不出他有什麼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
可是臨終時,你卻會發現這個人身上散發著一種光芒,一種與時代的黑暗截然不相稱的光芒~
那是信仰與人性最極致的光輝~
Valjean的人生其實是一種選擇~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你沒有辦法責備Thenardier的貪婪,因為那只是一種不得已的生存知道~
但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你也可以做出像Valjean那樣的選擇,雖然在世人眼中你依然悲慘,但是在心靈和人生的舞台上你是聖潔而無愧的~
這就是《悲慘世界》的魅力~
她告訴你人生會有苦難,但是絕對不會毫無盼望~
並且提醒著你,也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你的分析寫得很精闢耶! 而且真的看過好多呀!
回覆刪除太厲害了! 不愧是歌舞劇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