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跟我聊過這方面的人就知道...我是個音樂劇瘋子...
一直瘋狂買CD和DVD也就算了,這本來就是每個音樂劇迷都會做的事~
重點是...我有版本蒐集癖,蒐集也就罷了,我還有疑似強迫症的版本比較癖,版本比較也就罷了,我還超愛比較同一個人唱同一個角色...你說世上有沒有比我更瘋的人?
不過啊~這個習慣的養成~說起來就不能怪我了,都是老麥啦!好好一個《悲慘世界》出了五個英文版本,偏偏演員重複性那麼高,那我除了比這個還能比什麼...><
但是啊~嘴上是這麼說,心裡卻爽的勒~
不是每一個劇迷都有那麼好的運氣可以比較數個經典演員在幾年當中的成長的~
就拿我家寇叔來說,經典的Valjean啊~~~
至今我已經聽過他41歲、43歲、51歲的詮釋了~
而這幾天到手的版本,則是他58歲,如無意外的話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飾演Valjean~
網友說得不錯,作為本人蒐集的第15個版本的LM,這版的確擠下了幾天前我盛讚的Manchester巡演版,榮登本人收藏中的第二名!(第一名是TAC是永遠跑不掉的啦~)
其實在我心中,這個版本之所以還是差TAC差那麼一點點,不在於他的選角而只在於他的錄音品質,唉~可歎哪~就差這麼一點點~
也就是說,這個版本無論是在主角配角的水準、樂團的氣勢、合唱的品質...與TAC相比簡直可說是各有千秋!!!
這種時候呢就充分證明了一句話---"只有Cameron不想做的事,沒有Cameron做不到的事"!
誰說TAC的夢幻卡司不可能重現!?
端看咱們老麥想不想而已~~~
聽別的版本的心情或有驚艷,或是冷靜審視認真比較~
唯有聽這個版本,是一種莫大的滿足感,即便拿來與TAC比較,相同的地方你會露出會心的微笑,不同的地方你則會驚訝原來這樣詮釋也很好~
今天從教會聽著回來,一路上都帶著滿足的笑容~
當然,心下也會有種莫名的嫉妒,怎麼上海人就這麼好命,怎麼老麥就這麼偏心!
該死的~台灣大陸這麼近,你就不知道順便來台灣晃晃!?
這麼棒的卡司組合你就只玩了一站上海,你到底懂不懂珍惜啊!!!
(別吵我~讓我先生一下氣....)
好~氣完了~咱們回正題吧~
承襲我版本比較的傳統,就將幾個主要演員個別評論一下,最後評整體的合唱和樂團~
Valjean
我一直都很渴望聽聽他這幾年的演出~
聽說他2000年曾在加拿大演出此角卻又未出錄音時我就十分沮喪~
因為我相信,這個角色的深度是可以隨著演員的年齡與歷練逐漸加深的~
41歲的他和51歲的他就有極大的進步~
而作為一個標準的歌迷,我非常有興趣知道他58歲的這場告別演出將會有多大的不同~
其實,此版可以證實,他在TAC中已經基本將對角色的詮釋定型~
好幾個段落如果我稍一晃神都會差點以為自己在聽TAC~
跟著唱的時候,我的重音位置和語氣往往也都會跟他一模一樣~
但是誠如我很久以前看過的大陸樂評所說的~
相比於七年前的TAC,我家寇叔還是做了一些調整~
TAC是場高手雲集的音樂會,也幾乎是十年來所有LM演員的大會串~
所以PQ才會戰戰兢兢地說,坐在自己身後的人恐怕有一半都演過自己現在正在唱的角色~
寇叔顯然在這場音樂會中被激發了高昂的鬥志~
試問如果你不夠讓人驚艷不夠出色,如何能讓在場大約二十多個Valjean服膺你的首演兼經典的頭銜!?
所以寇叔在TAC中展開了高度的炫技,把握每個可以秀出自己高度歌唱技巧的機會,甚至搬出了年輕時代搖滾出身的底子來一展身手~
在音樂會中這樣的表現,他無疑成功了,幾個瘋狂卻又完美的假音都獲得如雷的掌聲,從此後世人給他的頭銜不再只是"音樂劇演員",而是"歌唱家",百年音樂劇歷史中若要談到歌唱水準最高的幾位,總是少不了他的名字~
可是在七年後的演出中,他唱的是現場,要演的是完整版的全劇~
那麼他的演出就不再是為了自己,而是完全融入這個角色,試圖將Valjean的各個層面充分表現出來~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也或許是因為年紀越大他越不想再用炫技博得掌聲~
總之,在此版中,幾個曾經在TAC中讓我嘆服不已的飆音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刻的情感,更細膩的詮釋,更動人的歌聲~
好幾個地方,他加入了哭音、顫音,相形之下,TAC中的表現便略顯公式化了~
拿到一個新的版本,若要聽Valjean的功力~
我會先挑"Who Am I"來聽他如何處理情緒的衝突與對立
然後聽"One Day More"中他統領全局的能力
接著聽"Bring Him Home"他獨唱的情感詮釋和假音長音的運用
最後聽"Finale"看他如何處理Valjean臨終的角色定位~
這四首曲子是最能看出男主角對整體角色的了解與詮釋的深度~
有趣的是,七年中顯然寇叔有些改變~
"Who Am I"的掙扎變得更誠懇深刻,那段看似藉口的宣敘調因著他情緒的轉變而變得不太像藉口~
"One Day More"可能是最能看出他年紀真的大了,領唱的氣勢雖然仍是我聽過的各版中最優的,可是有氣勢的長音拉不了那麼長了,本來應該跟著重疊的旋律一起換氣,但顯然寇叔撐不住,所以斷得很突兀~
"Bring Him Home"前半段根本就是TAC複製過來的(我用聽的就可以想像手勢和動作),不過中間的高潮更動情,收放之間也更精準,後半段情緒放得更激烈半帶哭音,好笑的是最後一個長音竟然跟TAC一模一樣的長度,不多不少剛剛好19秒(某個很無聊的人每次聽到這裡就開始看秒針...@@),不知道他是不是每次都邊唱邊算!?神準哪~~~
"Finale"應該是我最期待的唱段了,歲月的歷練總讓寇叔在不同年紀唱有更不同的感覺,如果TAC的他只是讓我覺得神聖,那麼此處他的真情就更讓我想哭,聲音放輕之處總是讓我聽得心痛,遺言交代到最後他甚至已經哽咽...(我的眼淚就是這樣被他騙出來的~)
有人曾經說,寇叔的Valjean太高貴太神聖,反倒失了雨果所要表達的平凡意境,或許在TAC的寇叔確實如此,然而多年後當他再次站在舞台上,可以感覺得出,他的體會更深了,Valjean是很神聖,但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臨終這一曲唱出的不只是Valjean這個角色所要傳達的人性光輝,更是人間最真摯最難捨的父女之情~
啊~花了一大堆時間總算評完我的最愛了~
自己寫完又快要被他感動得哭了~~~
嗚嗚嗚~寇叔啊~你真的是最棒最棒的!!!我好愛你啊~~~
(請容許我花痴一段時間....)
好~花痴完畢~下一位~~~
Javert
你知道嗎,聽完TAC最慘的狀況就是你聽其他人都不對勁~
其實你明明知道PQ的Javert未必是唯一的標準,可是你就是忍不住拿他當最高標準~
所以再好的聲音我也只會撇撇嘴說...嘖嘖~力度有餘~音色的鏗鏘感不足~太沉~
所以再好的詮釋我也只會搖搖頭說...嘖嘖~情緒有到~可是咬字沒出來~不夠細膩~
很囉唆吧~哈~反正就是死都要其他人照著PQ的抑揚頓挫去唱,還不准人家音色不同...我每次都很鄙視自己...意見這麼多~那你還是回去抱著你的TAC聽就好了啊~><
但是不是我在說~這位小警察真是...相當的不錯~
很久以前看大陸網友說過,這個Javert真叫人吃驚~
比PQ好是想都不用想了,不可能有人比他更好~
難得的是他絲毫不比PQ差,這就神了~要知道Javert要讓人滿意可比登天還難啊~
MM確實是位了不起的Javert,難怪能在西區那麼長命,TAC可真是對不起他啊,竟然發配人家去演工頭...沒得糟蹋人才~(啊你說愛爾蘭和英國的Valjean都被發配去監獄勞改了...Javert委屈一下跑去唱個幾句趕走Fantine也就不用大驚小怪了~)
能夠聽出Javert功力的不外乎三首曲子~
"Confrontation"的對位重唱,如何掌握咬字的陰狠和音量大小~
"Stars"如何精準唱出豪情卻不致淪於濫情~(林企鵝同學也注意到了這點~)
"Javert's Suicide"如何處理情緒上的矛盾掙扎以及兩個超級長音~
MM在這三首的表現皆為水準之上,真的,一點都不比PQ差~
"Confrontation"敗只敗在速度太快(其實整個上海版都不知道在趕什麼~是上海大劇院有關門的時間限制麼?),咬字雖然不及PQ陰狠但也聽得出來有在用心,而且整曲的音量如果我沒聽錯的話似乎還比TAC多了一次轉換~
"Stars"是真的很棒,他的音色也是屬於難得的鏗鏘有力,一曲Stars充分展現豪情,力度和情感的控制都是一流的表現!
"Javert's Suicide"~坦白說...我覺得唱得比PQ還好~(啊~PQ迷別打我~戴著鍋蓋逃~),PQ在這首曲子中有點太冷靜了,當然我也不反對冷酷的態度啦,畢竟Javert一直都很冷靜,PQ所表現出來的壓抑也頗具說服力,但是我更喜歡MM的崩潰,一種真的是道德價值體系全盤崩解的痛苦,而且他的兩個長音超級超級漂亮的,尤其是跳河的那個,處理得比PQ更好!真的把"餘音繞樑"的感覺給唱出來了,只覺得管絃樂轟出"Stars"時,他絕望的聲音還縈繞在耳~喔~真的太美了~~~
所以...其實說他唱得不比PQ差...只是個保守的評價~誰叫我心裡還是很喜歡PQ的~@@
唉~這麼優秀的人怎麼連一個錄音版本都沒有呢?我都替他抱屈~~~
Eponine
聲音很好,跟TAC的Lea很有得比~
我常說Eponine這個角色最重要的就是情緒轉換~
剛出場時要頑皮善良帶點惆悵~
"On My Own"要掌握好幽怨的尺度,太嬌弱會像無病呻吟,太強硬會讓人難以同情~
"A Little Fall of Rain"則要充滿滿足憧憬又要唱得楚楚可憐~
呼~這個角色真不容易啊,每一首都是關鍵,一個毀了,此角的特色就大大減弱了~
這位小姑娘音色相當漂亮清新~
剛出場陷入回憶時就把握得非常好,那種憂傷和自嘆叫人心疼~
"On My Own"整體表現比Lea棒,前半段相當柔軟,後半段又怨得恰好,高音飽滿清亮...聽完她這首真是讓我感動到極點...我想~我終於找到我心目中的Eponine了!!!嗚嗚嗚~
"A Little Fall of Rain"中帶著的欣喜是那麼明顯,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詮釋這首曲子,可是這種欣喜急切卻又分外叫人心疼,那種最後一次的撒嬌~帶著點絕望帶著點希冀...
呼~太完美了~我對女聲向來沒什麼感覺,TAC號稱夢幻卡司,唯一被我誇讚的女角也只有Ruthie而已~可見這位MD是如何的棒!
Fantine
整體來講不錯,雖然遠不及Ruthie,但是有得到那麼一點精髓~
Fantine's Death最後的收音有特別用心,只比Ruthie差了那麼一點點的功力~
"I Dreamed A Dream"的情緒轉換有出來,後半段比Ruthie柔軟些,應可稍稍補足一般人常批評Ruthie的"太過強硬"~
唯一的缺點是最後"Finale",有幾句唱得太抖太膩,不過~瑕不掩瑜啦~呵~
Marius
聽完這位,我可不太敢確定球球到底是不是經典囉~
第一幕的表現四平八穩的,聽不太出特色,只知道唱得不算差~
到了第二幕獨唱"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突然之間很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說球太老練太成精了~
的確,球的功力和深情是真的很叫人嘆服,但是這些年來他的歌唱幾乎都是在炫示他了不起的腹腔共鳴,他的深情也只是屬於一貫的"球式深情"而非屬於Marius的~
此版中PL的表現突然讓我明白為什麼TAC那些大牌中,我始終只喜歡CW、PQ和RH,而不喜歡MB或LS~
因為在一部音樂劇中,你該表現的不是你自己而是那個角色,不是讓這個角色來演你而是你去演那個角色~
MB和LS的詮釋都太流於個人表現,他們會把自己的情緒很深的投入在演唱中,但卻是整體的投入而非一個字一個字的細膩詮釋~
唯有當你認真的細膩的去融入那個角色,你的演出才能是無可取代的!!!
此版中的PL就是如此,一曲"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能讓你聽出他的傷心和嘆息,他的愧疚和痛苦,他是真的摸到了Marius的pain和grief,而這才是最能打動觀眾的地方!
痾....聽說我還要期末考~
今天先評到這裡~剩下的我考後再補~
(嗯!?草草結束!?)
There is that Smaller World which is The Stage, and that Larger Stage which is The World.
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音樂劇]當我們再次相遇---《真善美》
《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我孩提時代伴我成長的音樂電影~
一直以來,《真善美》只是一個童年的代名詞,在我進入音樂劇的世界之後,我更知道,《真善美》是標誌了音樂劇歷史劃時代的黃金之作,是音樂劇黃金拍檔R&H最後也是最成功的作品;在電影界,《真善美》更是創下連演四年的影史紀錄,成為迄今音樂劇改編電影最成功的典範~
可是,這些歷史名詞與我何干?直到今天...再次重看了這部片,我突然發現...我看懂了很多東西,看懂了這二十多年來我從未懂過的東西...
原來,當你人生真的經歷了一些事情,妳才有辦法去明白某些人在某些處境下所做出的反應有多麼可貴,妳才會真的去明白為什麼有些東西可以永垂不朽~
《真善美》四十週年紀錄典藏版是我在去年年初買的~
那次買回來之後,心不在焉的看了一遍,因為許多歌我幾乎早就會背了~
過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我音樂劇的視野又被拓展了許多~
講白話一點就是,我的耳朵比起兩年前精了很多~
以前,我聽不太出來所謂的作曲風格有何可貴之處~
可是今天,幾乎每首曲子都讓我感動到起雞皮疙瘩~
這種境界連《悲慘世界》都未曾達到過!
論到《真善美》的作曲,聽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位有名的指揮家在指揮完一場莫札特的交響曲之後,沮喪地坐進朋友的車裡說:「我有點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了,曾經對音樂的熱情已經消磨殆盡!」
他的朋友扭開了車上的CD,音響中傳出《真善美》最經典的"Do Re Mi"~
這個指揮家只聽了兩句就驚呼「It's real music!」,到下車的時候,他已經重拾了對音樂的信心~
這就是《真善美》的魅力!!!
他的魅力不在他的氣勢磅礡,不在他的樂器使用有多華麗,不在他作曲的形式有多繁複~
他的魅力...在於他的簡單,而他的簡單,正好展現了他的不平凡!
這就好像,一個真正的烹飪高手不是用昂貴的材料做菜,而是在青菜豆腐中展現他的優秀~
《真善美》中最有名的"Do Re Mi"就是一個真正的高手之作~
整首曲子不超出八度的範圍內,卻變幻出令人驚奇而難以忘懷的旋律~
R&H的詞曲原本就以清新自然為特色~
而這兩人的最後一部作品因著奧地利鄉間淳樸的景緻及七個孩子的背景,使得R&H這一大特色得到最極至的昇華~
要創作適合兒童演出的曲目本來就不能太複雜,不能用高音或高技巧的炫技來展現作曲者或歌唱者的功力~
《真善美》全劇大部分的曲目都必須由七個孩子來演唱,因此在作曲的難度拿捏上至為重要~
無怪乎這二十年來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歌劇魅影和貓的作曲者),對這兩人佩服得五體頭地,盛讚他們簡直就是一對天才!
確實,只有天才,才能真正脫去華麗的外衣,表現出音樂本身最深刻動人的本質~
今天,感動我最深的除了音樂,還有歌詞和劇情~
以前,我都將Maria融入上校家庭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
可是當我真的經歷過那種原本被孩子敵視、防備的感覺時...才真正懂~Maria的可貴~
她的單純善良,她對孩子的愛和耐心,她的所作所為就是能讓孩子們自然的放下防備接納她~
沒有什麼技巧可言,沒有什麼心理戰術可誇,就只是一種單純自然的表現~
其實今天看到這裡,我心裡是很痛很痛的...
因為我知道~我沒有這種單純,沒有這種善良,沒有這種讓人放下防備的生命特質~
或許以前我有...但是成長過程中...我似乎無意識地失去了很多無形卻寶貴的東西~
還有,最讓我感動的,上校的堅持~
一個奧地利的國家英雄,被迫要被納粹利用籠絡時,他該如何選擇?
納粹能給他的,是他一生的最愛---海軍~
明知道拒絕所帶來的是全家的殺身之禍~
明知道逃難所意味的是放棄舊有的一切財富和風光~
但是在面臨抉擇時,范崔普上校毫不猶豫,帶著全家逃向美國,重新開始~
這種情緒對於我這個年齡層的台灣人而言是很陌生的~
我們沒有所謂的國家認同感,對政權的更迭也已經習以為常~
國家民族的尊嚴,從來不曾成為我們選擇人生的因素之一,更遑論要為其拋下一切~
電影沒有演到,但事實上,范崔普一家雖然成功逃到美國~
但是從此他們過著的就是艱苦又語言不通的生活~
曾經威嚴的海軍英雄,被迫要讓全家不斷登台演出以糊口~
而且這一輩子,他就這樣客死異鄉,再也沒有回過他深愛的奧地利~
可是他的不屈服卻深深撼動著我~
什麼是尊嚴和堅持~
什麼是驕傲和原則~
這是我第一次,深深的領悟到,也深深的敬佩著~
還有...很多很多...
Maria的樂觀自信,Maria對愛情的逃避和茫然,Maria和長女的對話...
每一首曲子,每一句歌詞,每一段對話,深深震撼著我的心,令我動容~
我怎麼會以為,《真善美》只是一部單純的音樂劇~
我怎麼會認為,《真善美》的純真只適合兒童看~
四十年了~
妳沒有聽過哪一部電影可以演四年下不了片的~
妳也沒有聽過哪一部電影能夠代代相傳的~
《真善美》做到了~
一部真正偉大的電影,可以從最單純的劇情中表達最深刻的含意~
一部真正能永垂不朽的作品,可以讓觀眾在不同年齡看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體悟~
與《真善美》結識二十年...
我卻不得不慚愧的說,直到今天再次相遇,我才真正認識了她的偉大~
向永遠的音樂劇天后Julie Andrews致敬!是她,成功詮釋了Maria~
向永遠的Rogers & Hammerstein致敬!是他們,留下了如此深刻雋永的歌曲~
向導演Robert Wise致敬!是他,將《真善美》從百老匯帶到了全世界面前~
一直以來,《真善美》只是一個童年的代名詞,在我進入音樂劇的世界之後,我更知道,《真善美》是標誌了音樂劇歷史劃時代的黃金之作,是音樂劇黃金拍檔R&H最後也是最成功的作品;在電影界,《真善美》更是創下連演四年的影史紀錄,成為迄今音樂劇改編電影最成功的典範~
可是,這些歷史名詞與我何干?直到今天...再次重看了這部片,我突然發現...我看懂了很多東西,看懂了這二十多年來我從未懂過的東西...
原來,當你人生真的經歷了一些事情,妳才有辦法去明白某些人在某些處境下所做出的反應有多麼可貴,妳才會真的去明白為什麼有些東西可以永垂不朽~
《真善美》四十週年紀錄典藏版是我在去年年初買的~
那次買回來之後,心不在焉的看了一遍,因為許多歌我幾乎早就會背了~
過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我音樂劇的視野又被拓展了許多~
講白話一點就是,我的耳朵比起兩年前精了很多~
以前,我聽不太出來所謂的作曲風格有何可貴之處~
可是今天,幾乎每首曲子都讓我感動到起雞皮疙瘩~
這種境界連《悲慘世界》都未曾達到過!
論到《真善美》的作曲,聽過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位有名的指揮家在指揮完一場莫札特的交響曲之後,沮喪地坐進朋友的車裡說:「我有點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了,曾經對音樂的熱情已經消磨殆盡!」
他的朋友扭開了車上的CD,音響中傳出《真善美》最經典的"Do Re Mi"~
這個指揮家只聽了兩句就驚呼「It's real music!」,到下車的時候,他已經重拾了對音樂的信心~
這就是《真善美》的魅力!!!
他的魅力不在他的氣勢磅礡,不在他的樂器使用有多華麗,不在他作曲的形式有多繁複~
他的魅力...在於他的簡單,而他的簡單,正好展現了他的不平凡!
這就好像,一個真正的烹飪高手不是用昂貴的材料做菜,而是在青菜豆腐中展現他的優秀~
《真善美》中最有名的"Do Re Mi"就是一個真正的高手之作~
整首曲子不超出八度的範圍內,卻變幻出令人驚奇而難以忘懷的旋律~
R&H的詞曲原本就以清新自然為特色~
而這兩人的最後一部作品因著奧地利鄉間淳樸的景緻及七個孩子的背景,使得R&H這一大特色得到最極至的昇華~
要創作適合兒童演出的曲目本來就不能太複雜,不能用高音或高技巧的炫技來展現作曲者或歌唱者的功力~
《真善美》全劇大部分的曲目都必須由七個孩子來演唱,因此在作曲的難度拿捏上至為重要~
無怪乎這二十年來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歌劇魅影和貓的作曲者),對這兩人佩服得五體頭地,盛讚他們簡直就是一對天才!
確實,只有天才,才能真正脫去華麗的外衣,表現出音樂本身最深刻動人的本質~
今天,感動我最深的除了音樂,還有歌詞和劇情~
以前,我都將Maria融入上校家庭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
可是當我真的經歷過那種原本被孩子敵視、防備的感覺時...才真正懂~Maria的可貴~
她的單純善良,她對孩子的愛和耐心,她的所作所為就是能讓孩子們自然的放下防備接納她~
沒有什麼技巧可言,沒有什麼心理戰術可誇,就只是一種單純自然的表現~
其實今天看到這裡,我心裡是很痛很痛的...
因為我知道~我沒有這種單純,沒有這種善良,沒有這種讓人放下防備的生命特質~
或許以前我有...但是成長過程中...我似乎無意識地失去了很多無形卻寶貴的東西~
還有,最讓我感動的,上校的堅持~
一個奧地利的國家英雄,被迫要被納粹利用籠絡時,他該如何選擇?
納粹能給他的,是他一生的最愛---海軍~
明知道拒絕所帶來的是全家的殺身之禍~
明知道逃難所意味的是放棄舊有的一切財富和風光~
但是在面臨抉擇時,范崔普上校毫不猶豫,帶著全家逃向美國,重新開始~
這種情緒對於我這個年齡層的台灣人而言是很陌生的~
我們沒有所謂的國家認同感,對政權的更迭也已經習以為常~
國家民族的尊嚴,從來不曾成為我們選擇人生的因素之一,更遑論要為其拋下一切~
電影沒有演到,但事實上,范崔普一家雖然成功逃到美國~
但是從此他們過著的就是艱苦又語言不通的生活~
曾經威嚴的海軍英雄,被迫要讓全家不斷登台演出以糊口~
而且這一輩子,他就這樣客死異鄉,再也沒有回過他深愛的奧地利~
可是他的不屈服卻深深撼動著我~
什麼是尊嚴和堅持~
什麼是驕傲和原則~
這是我第一次,深深的領悟到,也深深的敬佩著~
還有...很多很多...
Maria的樂觀自信,Maria對愛情的逃避和茫然,Maria和長女的對話...
每一首曲子,每一句歌詞,每一段對話,深深震撼著我的心,令我動容~
我怎麼會以為,《真善美》只是一部單純的音樂劇~
我怎麼會認為,《真善美》的純真只適合兒童看~
四十年了~
妳沒有聽過哪一部電影可以演四年下不了片的~
妳也沒有聽過哪一部電影能夠代代相傳的~
《真善美》做到了~
一部真正偉大的電影,可以從最單純的劇情中表達最深刻的含意~
一部真正能永垂不朽的作品,可以讓觀眾在不同年齡看的時候,會有不同的體悟~
與《真善美》結識二十年...
我卻不得不慚愧的說,直到今天再次相遇,我才真正認識了她的偉大~
向永遠的音樂劇天后Julie Andrews致敬!是她,成功詮釋了Maria~
向永遠的Rogers & Hammerstein致敬!是他們,留下了如此深刻雋永的歌曲~
向導演Robert Wise致敬!是他,將《真善美》從百老匯帶到了全世界面前~
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音樂劇]《悲慘世界》總論
其實一年多前就寫過一篇總論,那時是為了交報告,很用心的聽完了四十多首選曲後寫的~
不過隨著接觸的時間越長,對《悲慘世界》的了解越深,似乎就有越多講不完的東西~
本篇將以《悲慘世界》的誕生背景及曲式總論為主~
歡迎喜歡LM的新舊朋友前來指教~
《悲慘世界》,法文為《Les Miserable》,為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費時十三年,生平最偉大的一部史詩巨著~
故事的時代背景不是選用著名的法國大革命,而是發生於法國大革命四十年後,即1832年的學生暴動~
如果說法國大革命歌誦的是自由的理想,那麼這場學生暴動無疑是對此一理想的反諷~
舞台上大唱高調的政客們其實也只是各為自己的利益~
低下階層的痛苦心聲卻無人理會~
革命學生也是帶有理想熱情的,但是在法國大革命的陰影下,也就不用意外,這樣的理想熱情其實是帶有著些許悲哀和諷刺的~
早在歌劇大師普契尼的時代,他就有打算將LM改編成歌劇~
然而雨果的原著是一篇浩大的長篇史詩,改編的難度太高,使普契尼最終放棄這個理想~
直到1980年9月,法國巴黎體育館出現了第一個音樂改編版本~
亦即Alun Bonbil與Claude-Michel Schonberg共同合作的概念音樂劇~
此版本也是後來轟動世界的英文版的前身~
法文原版在當時的票房成績相當不錯,不過由於法國人對故事內容太熟悉了,因此全劇是以跳躍的方式進行故事人物情緒的宣洩,至於故事的鋪陳則完全被省略~
1985年年初,英國著名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無意間聽到法文原版的錄音,當場驚為天人~立即找來兩位作者進行英文版的重新改編~
1985年十月八日的首演,對英美百年的音樂劇歷史來講,無疑是顆震撼彈,也代表著音樂劇這項大眾藝術邁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此之前,音樂劇最大的存在價值是"娛樂",觀眾在結束一天辛苦工作以後,便期待著能走近劇院,稍微放鬆一下~
因此,在1985年以前的音樂劇,題材或生活化或諷刺時事,但都脫不了以娛樂為導向的編劇作曲~
《悲慘世界》是第一部以沉重主題為題材的戲劇音樂劇~
甫一登場,倫敦的劇評個個難以消化,幾乎一面倒的批評此劇進不了西區演出,遑論百老匯~
可以說,在Cameron Mackintosh成名以後的作品從未招致過這麼多批評~
愁得他是臉色蒼白的盤算著要賣掉多少間劇院或房子才能平衡這筆投資~
然而,決定一部音樂劇成功與否的不是劇評,而是觀眾~
觀眾熱情的票房在首演數週後便將LM推進了西區的Palace Theatre(皇宮劇院),而且一演就是十八年,直到2003年才轉到Queen's Theatre繼續演出~
常被媒體提到的"四大名劇"中,《悲慘世界》無疑是個突出的成功特例~
雖然誕生於1980年代以後所謂的"豪華音樂劇"時代~
但是其舞台燈光卻訴諸簡單的手法~
全劇的賣點不是在週邊花俏的東西或炫目的視覺效果~
而是感人至深的音樂~~~
音樂,是《悲慘世界》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他得以感動全世界七十多個城市的原因~
細聽LM的音樂,你會驚嘆作曲者Schonburg的功力~
《悲慘世界》全劇採用歌劇的作曲形式~
這一方面是指Schonburg所最擅長的"華格納的主導動機模式"~
亦即每個演員或每個事件有各自的一段旋律為代表主題~
例如Valjean的"善良主題"、Fantine"愛的主題"、Thenardier"貪婪主題"、Javert的"警察主題"~
每一段音樂或是由演員口中唱出,或是只用背景管絃樂團輕輕帶過,都代表了作者在這個場景中所要透露或影射的深層涵義~
所以聽《悲慘世界》全劇就像在挖寶似的,有時聽了半天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哪段跟哪段有隱藏的關係~
例如Eponine與Cosette分別承襲了Fantine"犧牲"與"愛情"的主題,甚至在越迄使用上也承襲了Fantine的代表樂器"豎琴",都在象徵著角色之間的關聯性~
另一方面,Schonburg也大膽採用古典歌劇的作曲手法~
即每一個人物在唱出自己的主題旋律之前,前面會再加一段半說半唱的曲段,歌劇上稱為"宣敘調",為後面情感宣洩的"詠嘆調"作鋪陳~
這種作曲手法大大提升了《悲慘世界》的古典美和音樂水準,對於歐洲的觀眾而言,《悲慘世界》的親切度也就跟著大幅提升了~
另外,我個人方面非常欣賞的一點就是Schunburg在曲調安排上的用心~
《悲慘世界》的主題相當沉重,第一幕就包含了三條劇情主線:Valjean的逃亡、Fantine的苦難以及青年學生的革命~
第一幕最後一曲One Day More巧妙的將三條劇情主線,以其中重要的四個主題旋律混合,使原本分散的三個故事合為一體,既為第二幕的劇情做了開頭,更成功創作出音樂劇歷史上最為經典的大合唱,這點在十週年音樂會上尤其亮眼~
而在沉重的劇情中,Schunburg固然創作了許多哀傷的曲調,然而卻也不忘時時注意著要平衡曲式,避免氣氛過度沉悶~
全劇平衡曲式的曲子有兩首,一首是妓女們所唱的"Lovely Lady",另一首則是旅館老闆Thenardier的"Master of the House"~
雖然"Master of the House"的娛樂性較高,炒熱氣氛的效果也最佳,再加上十週年經典的Alun Armstrong的傳神演出,這首曲子不失為一成功的作品~
然而就深度和細膩度來講,我更喜歡"Lovely Lady"~
那是一種更巧妙的曲式平衡,不會過度歡樂,但是氣氛輕鬆,而輕鬆戲謔中你卻能感受到那種濃到不能再濃的悲哀與無奈~
這樣的曲調促使我更去深思,日常我們所看到的輕浮的表象,是不是也是在深層之處隱藏了不為人知的哀傷~
就如這一群看似骯髒低下的妓女,戲謔卻只是痛苦的掩飾~
這種手法的運用在Shunburg 1989年的作品《西貢小姐》中更加得心應手~
也使《西貢小姐》全劇得以籠罩在一種不沉悶卻叫人心痛的悲哀氣氛下~
《悲慘世界》描述的是一個時代最黑暗最絕望的角落~
《悲慘世界》也是描述人性最光明最可敬的一面~
一個沉重的主題,但是沒有絕望~
全劇以主人翁Valjean的逝世為終~
在這個主角身上,你或許說不出他有什麼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
可是臨終時,你卻會發現這個人身上散發著一種光芒,一種與時代的黑暗截然不相稱的光芒~
那是信仰與人性最極致的光輝~
Valjean的人生其實是一種選擇~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你沒有辦法責備Thenardier的貪婪,因為那只是一種不得已的生存知道~
但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你也可以做出像Valjean那樣的選擇,雖然在世人眼中你依然悲慘,但是在心靈和人生的舞台上你是聖潔而無愧的~
這就是《悲慘世界》的魅力~
她告訴你人生會有苦難,但是絕對不會毫無盼望~
並且提醒著你,也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不過隨著接觸的時間越長,對《悲慘世界》的了解越深,似乎就有越多講不完的東西~
本篇將以《悲慘世界》的誕生背景及曲式總論為主~
歡迎喜歡LM的新舊朋友前來指教~
《悲慘世界》,法文為《Les Miserable》,為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費時十三年,生平最偉大的一部史詩巨著~
故事的時代背景不是選用著名的法國大革命,而是發生於法國大革命四十年後,即1832年的學生暴動~
如果說法國大革命歌誦的是自由的理想,那麼這場學生暴動無疑是對此一理想的反諷~
舞台上大唱高調的政客們其實也只是各為自己的利益~
低下階層的痛苦心聲卻無人理會~
革命學生也是帶有理想熱情的,但是在法國大革命的陰影下,也就不用意外,這樣的理想熱情其實是帶有著些許悲哀和諷刺的~
早在歌劇大師普契尼的時代,他就有打算將LM改編成歌劇~
然而雨果的原著是一篇浩大的長篇史詩,改編的難度太高,使普契尼最終放棄這個理想~
直到1980年9月,法國巴黎體育館出現了第一個音樂改編版本~
亦即Alun Bonbil與Claude-Michel Schonberg共同合作的概念音樂劇~
此版本也是後來轟動世界的英文版的前身~
法文原版在當時的票房成績相當不錯,不過由於法國人對故事內容太熟悉了,因此全劇是以跳躍的方式進行故事人物情緒的宣洩,至於故事的鋪陳則完全被省略~
1985年年初,英國著名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無意間聽到法文原版的錄音,當場驚為天人~立即找來兩位作者進行英文版的重新改編~
1985年十月八日的首演,對英美百年的音樂劇歷史來講,無疑是顆震撼彈,也代表著音樂劇這項大眾藝術邁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此之前,音樂劇最大的存在價值是"娛樂",觀眾在結束一天辛苦工作以後,便期待著能走近劇院,稍微放鬆一下~
因此,在1985年以前的音樂劇,題材或生活化或諷刺時事,但都脫不了以娛樂為導向的編劇作曲~
《悲慘世界》是第一部以沉重主題為題材的戲劇音樂劇~
甫一登場,倫敦的劇評個個難以消化,幾乎一面倒的批評此劇進不了西區演出,遑論百老匯~
可以說,在Cameron Mackintosh成名以後的作品從未招致過這麼多批評~
愁得他是臉色蒼白的盤算著要賣掉多少間劇院或房子才能平衡這筆投資~
然而,決定一部音樂劇成功與否的不是劇評,而是觀眾~
觀眾熱情的票房在首演數週後便將LM推進了西區的Palace Theatre(皇宮劇院),而且一演就是十八年,直到2003年才轉到Queen's Theatre繼續演出~
常被媒體提到的"四大名劇"中,《悲慘世界》無疑是個突出的成功特例~
雖然誕生於1980年代以後所謂的"豪華音樂劇"時代~
但是其舞台燈光卻訴諸簡單的手法~
全劇的賣點不是在週邊花俏的東西或炫目的視覺效果~
而是感人至深的音樂~~~
音樂,是《悲慘世界》最寶貴的資產,也是他得以感動全世界七十多個城市的原因~
細聽LM的音樂,你會驚嘆作曲者Schonburg的功力~
《悲慘世界》全劇採用歌劇的作曲形式~
這一方面是指Schonburg所最擅長的"華格納的主導動機模式"~
亦即每個演員或每個事件有各自的一段旋律為代表主題~
例如Valjean的"善良主題"、Fantine"愛的主題"、Thenardier"貪婪主題"、Javert的"警察主題"~
每一段音樂或是由演員口中唱出,或是只用背景管絃樂團輕輕帶過,都代表了作者在這個場景中所要透露或影射的深層涵義~
所以聽《悲慘世界》全劇就像在挖寶似的,有時聽了半天你才會恍然大悟原來哪段跟哪段有隱藏的關係~
例如Eponine與Cosette分別承襲了Fantine"犧牲"與"愛情"的主題,甚至在越迄使用上也承襲了Fantine的代表樂器"豎琴",都在象徵著角色之間的關聯性~
另一方面,Schonburg也大膽採用古典歌劇的作曲手法~
即每一個人物在唱出自己的主題旋律之前,前面會再加一段半說半唱的曲段,歌劇上稱為"宣敘調",為後面情感宣洩的"詠嘆調"作鋪陳~
這種作曲手法大大提升了《悲慘世界》的古典美和音樂水準,對於歐洲的觀眾而言,《悲慘世界》的親切度也就跟著大幅提升了~
另外,我個人方面非常欣賞的一點就是Schunburg在曲調安排上的用心~
《悲慘世界》的主題相當沉重,第一幕就包含了三條劇情主線:Valjean的逃亡、Fantine的苦難以及青年學生的革命~
第一幕最後一曲One Day More巧妙的將三條劇情主線,以其中重要的四個主題旋律混合,使原本分散的三個故事合為一體,既為第二幕的劇情做了開頭,更成功創作出音樂劇歷史上最為經典的大合唱,這點在十週年音樂會上尤其亮眼~
而在沉重的劇情中,Schunburg固然創作了許多哀傷的曲調,然而卻也不忘時時注意著要平衡曲式,避免氣氛過度沉悶~
全劇平衡曲式的曲子有兩首,一首是妓女們所唱的"Lovely Lady",另一首則是旅館老闆Thenardier的"Master of the House"~
雖然"Master of the House"的娛樂性較高,炒熱氣氛的效果也最佳,再加上十週年經典的Alun Armstrong的傳神演出,這首曲子不失為一成功的作品~
然而就深度和細膩度來講,我更喜歡"Lovely Lady"~
那是一種更巧妙的曲式平衡,不會過度歡樂,但是氣氛輕鬆,而輕鬆戲謔中你卻能感受到那種濃到不能再濃的悲哀與無奈~
這樣的曲調促使我更去深思,日常我們所看到的輕浮的表象,是不是也是在深層之處隱藏了不為人知的哀傷~
就如這一群看似骯髒低下的妓女,戲謔卻只是痛苦的掩飾~
這種手法的運用在Shunburg 1989年的作品《西貢小姐》中更加得心應手~
也使《西貢小姐》全劇得以籠罩在一種不沉悶卻叫人心痛的悲哀氣氛下~
《悲慘世界》描述的是一個時代最黑暗最絕望的角落~
《悲慘世界》也是描述人性最光明最可敬的一面~
一個沉重的主題,但是沒有絕望~
全劇以主人翁Valjean的逝世為終~
在這個主角身上,你或許說不出他有什麼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
可是臨終時,你卻會發現這個人身上散發著一種光芒,一種與時代的黑暗截然不相稱的光芒~
那是信仰與人性最極致的光輝~
Valjean的人生其實是一種選擇~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你沒有辦法責備Thenardier的貪婪,因為那只是一種不得已的生存知道~
但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你也可以做出像Valjean那樣的選擇,雖然在世人眼中你依然悲慘,但是在心靈和人生的舞台上你是聖潔而無愧的~
這就是《悲慘世界》的魅力~
她告訴你人生會有苦難,但是絕對不會毫無盼望~
並且提醒著你,也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全世界的《悲慘世界》
影片說明:《悲慘世界十週年紀念音樂會》的壓軸曲---來自17個國家的Valjean合唱劇中名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悲慘世界,截至1998年為止已經發行了26個官方版本,至今翻譯成22種語言演出~
明年年底北京亦將迎來《悲慘世界》的第23個語言---中文~
喜愛悲慘世界至今一直發瘋般的在收集各國版本~
交叉比較各個國家在選角、詮釋、音樂的不同~
其實...看多了音樂劇之後你總能很有趣的發現,每個國家所演出的版本都帶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旁人模仿不來~
更新鮮的是,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總是在《悲慘世界》初到一地時製作屬於當地的logo來宣傳~
我們都知道《悲慘世界》從1985年首演開始選定的LOGO就是原著中小Cosette的插畫~
Cosette或許不是全劇中什麼重要討喜的角色~
但這個小女孩的頭像卻很能表現全劇主題所圍繞的苦難貧窮~
於是乎,當《悲慘世界》到挪威時,小Cosette就換上海盜帽子~
當《悲慘世界》回到法國老家時,小Cosette就站在愛菲爾鐵塔下~
而2003年當《悲慘世界》首次踏上中國土地時,小Cosette便身著旗袍手拿團扇,現身於上海大劇院~
今天,拿到了我手上的第十三個版本~
又是一個我聽都沒聽過的城市....有誰知道Mogador在哪裡啊??
不過沒聽過這個城市,卻好歹聽得出來所用的語言是法文~
粗略聽過一遍,還真是不禁要感慨...還是原文好啊~~~
許多當初從1980年法文原版中保留下來的歌曲,我一向都只熟悉英文唱法,此刻一換回原來的語言,法文發音的整個抑揚頓挫頓時與音樂完美結合~
每次拿到一個版本,我總是會回想到十週年那首精采至極的安可曲~
17國Valjean的演出,昭示了《悲慘世界》劇情無國界的驕傲~
原作者大文豪雨果為這部作品下了這樣的註解---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貧窮、飢餓、困頓,《悲慘世界》就能在歷世歷代引起共鳴~
悲慘世界,截至1998年為止已經發行了26個官方版本,至今翻譯成22種語言演出~
明年年底北京亦將迎來《悲慘世界》的第23個語言---中文~
喜愛悲慘世界至今一直發瘋般的在收集各國版本~
交叉比較各個國家在選角、詮釋、音樂的不同~
其實...看多了音樂劇之後你總能很有趣的發現,每個國家所演出的版本都帶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旁人模仿不來~
更新鮮的是,製作人Cameron Mackintosh總是在《悲慘世界》初到一地時製作屬於當地的logo來宣傳~
我們都知道《悲慘世界》從1985年首演開始選定的LOGO就是原著中小Cosette的插畫~
Cosette或許不是全劇中什麼重要討喜的角色~
但這個小女孩的頭像卻很能表現全劇主題所圍繞的苦難貧窮~
於是乎,當《悲慘世界》到挪威時,小Cosette就換上海盜帽子~
當《悲慘世界》回到法國老家時,小Cosette就站在愛菲爾鐵塔下~
而2003年當《悲慘世界》首次踏上中國土地時,小Cosette便身著旗袍手拿團扇,現身於上海大劇院~
今天,拿到了我手上的第十三個版本~
又是一個我聽都沒聽過的城市....有誰知道Mogador在哪裡啊??
不過沒聽過這個城市,卻好歹聽得出來所用的語言是法文~
粗略聽過一遍,還真是不禁要感慨...還是原文好啊~~~
許多當初從1980年法文原版中保留下來的歌曲,我一向都只熟悉英文唱法,此刻一換回原來的語言,法文發音的整個抑揚頓挫頓時與音樂完美結合~
每次拿到一個版本,我總是會回想到十週年那首精采至極的安可曲~
17國Valjean的演出,昭示了《悲慘世界》劇情無國界的驕傲~
原作者大文豪雨果為這部作品下了這樣的註解---只要這個世界上還有貧窮、飢餓、困頓,《悲慘世界》就能在歷世歷代引起共鳴~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音樂劇入門
好啦~考完後心情還不錯~雖然還有很多事情要煩...不過畢竟是比較空啦~
既然之前有人說想了解一下音樂劇的世界,那我就嘗試說說看囉~
至於當某人的老師...嘖嘖~那就不敢當啦~我何德何能啊~純粹分享一下而已~~~
音樂劇,有分兩種形式~
一種是大部分時間以對白表達,只有在特定抒發心情的場合用歌唱敘述,這種形式多見於八零年代以前的音樂劇,諸如著名的《真善美》、《國王與我》、《窈窕淑女》等都是~
另一種則是完全以歌曲貫穿全劇,演員基本上個個都要能唱,而且要從頭唱到尾,這種形式與古典歌劇有點像,稱為"Pop-opera",以八零年代以後的韋伯等英國作曲家為代表,諸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
對於看習慣了電影或戲劇等用對白表現的現代觀眾而言,一開始我都會建議從音樂電影入門~
而音樂電影多改編於百老匯的著名音樂劇,其中最成功的作品當屬《真善美》~
《真善美》深受四五零年代美國人純真樸實的本質影響,曲風清新,老少咸宜,劇情相當簡單,但是溫馨動人,有赤子之心的人都能在當中被感動、找到共鳴~
推薦這樣的音樂電影,主要是為了讓剛入門者先熟悉以歌唱表達情緒的感覺,這樣之後進入Pop-opera時才不會有無法接收的障礙~
《真善美》算是四五零年代最成熟最經典的一部作品,基本上音樂劇發展的前五十年中沒有一部能與之相比,所以在《真善美》之後就建議往八九零年代的作品發展了~
通常如果是同學的話,我會建議第一部Pop-opera由《歌劇魅影》入手~
原因很簡單,《歌劇魅影》的主題很大眾化,大凡年輕人對尋死覓活的三角戀都挺有興趣的(雖然我當初喜歡不是因為這個理由~)~
再加上她的曲風相當流行,主題曲更採重金屬搖滾令人印象深刻,一般來說年輕人的第一印象都會滿不錯的,這也是韋伯善於討好年輕族群的一個鐵証~
此外,《歌劇魅影》也是少數有改編成音樂電影的近代音樂劇,在沒有現場版的情況下能有個東西看對入門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若要選擇第一部現場音樂劇,這部也是相當值得推薦的,整體規劃真正落實了將觀眾融入劇場的理想,現場演出的機關和道具令人目不暇給,二十一年前設計出的劇場特效直到今天依然令人驚艷不已~
然而此劇的缺點也在於,電影版的拍攝品質和選角都奇差無比,稍微有點品味的人便可以挑出千般錯處,歌曲和劇情也都太單薄而沒深度,稍微成熟一點的人會嗤之以鼻,所以~對於某些成人來講或許不是太好的選擇~
那麼,對於某些比較有深度的人,我另外推薦兩部入門~
其實要入門最主要是先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形式~
如果平時偏好搖滾或流行樂,我會建議從德語音樂劇《Elisabeth》開始~
《Elisabeth》的劇情是以追尋自我與人生意義為主軸,其中對於愛情、親情、自我、自由、成敗的掙扎反思都相當耐人尋味,是歐陸音樂劇中難得一見的深刻作品~
音樂方面主要還是以管絃樂團伴奏,曲風稍偏流行但很平易近人,聲樂上卻需要高度技巧(這點跟《歌劇魅影》很像),觀眾光是聽女主角飆高音炫技就很過癮,也可初嘗偏古典聲樂演出的滋味~
比較可惜的是1992年首演的《Elisabeth》首演卡司雖然經典但未留下官方錄影,一直到2005年的維也納復排版才發行了新卡司的DVD,表現相當不俗,舞台佈景服裝也都進步了很多,但是導演導戲的風格比較走激動路線,所以演員看起來都很激動...@@
台灣目前沒有代理商發行配有中文字幕的《Elisabeth》,但是大陸民間為了推廣音樂劇已經自行配了中德翻譯字幕,想要的話可以跟我借~
那如果,入門者頗有深度,又不會太排斥古典曲風的音樂,那我會大力推薦我的最愛---《悲慘世界》
與《Elisabeth》一樣,《悲慘世界》包含的面向也很廣,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共鳴點,不同年紀看也會被不同的東西感動,但是《Elisabeth》偏向對自我的認知和追尋,而《悲慘世界》則著重於社會關懷、熱情理想、人性之光、貧富階級等較為大範圍的主題,我常說會喜歡《悲慘世界》的人多多少少都要有點悲天憫人的胸懷~
《悲慘世界》的作曲形式是完全仿照古典歌劇,採用華格納的主導動機模式,又大量運用以人物為基礎的宣敘調+詠嘆調模式(聽不懂!?反正就是她作曲形式偏古典就是了~)~
全劇曲風沉重,感人至深,英文歌詞的編寫更是一流的文學作品,值得再三咀嚼,但是對於習慣流行樂明快形式的人而言可能稍嫌沉悶~
入門《悲慘世界》另一個比較麻煩的地方在於她稟承英美音樂劇的傳統,至今未發行現場錄影~
市面上唯一的影像資料是本劇的十週年紀念音樂會,雖然是以音樂會的形式表現,演員身穿戲服只唱不演,但是由於這批卡司是由全世界觀眾票選出來最優秀的演員,因此水準之優無人能及,看完大概就把二十多年來英美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演員們都認全了~
十週年的另一個好處是演員們不需要有太多的肢體動作,因此在聲音上的詮釋就更加細膩動人,再加上英國皇家管絃樂團及250人大合唱團的撐腰,令此版本烘托出的氣勢無人能及,怪不得製作人能得意洋洋的在封面掛上"Dream Cast"的字樣~
其實十週年看熟後若想一窺現場舞台佈景的巧妙,我這邊倒是有兩個版本的現場偷錄(沒辦法啊~官方不錄大家只好自救~),不過因為沒配任何字幕,所以還是看到能背歌詞後再來找我借吧~
另外,對於初接觸音樂劇的人還有幾個溫馨的小叮嚀~
1.音樂劇不是什麼高雅藝術,她是一個大眾平民化的產品,任何人都有天份觀賞。
這個迷思的解套非常重要!常有人會把音樂劇和歌劇搞混,以為是什麼了不起有氣質的東西~
但是其實之所以會有音樂劇這樣的表演形式就是歌劇平民化而來的~
欣賞音樂劇的重點不在於哪部劇藝術價值高(當然啦~看久了對這方面會有一點心得和要求)
比較要緊的是哪部劇可以貼近你的內心,融入你的生活,引起你的共鳴~
對於這點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心中的最好也都大異其趣~
即便同樣都喜歡《悲慘世界》的人,喜歡的曲子也不會一樣,這是一種很自由的東西~
2.認識一部劇絕對不要只聽CD。
除非你對音樂的敏感度好到一種境界,否則其實音樂劇是一個整體,包含演員的歌聲、演技(歌聲和肢體語言上的)、佈景、舞台、燈光、現場氣氛等...這些東西缺一不可,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感動人心~
當然,這對非音樂劇主流國家的我們而言相當殘忍,英美為了藉音樂劇衝觀光業堅持不出現場錄影,想看的話大概只能藉由偷拍版解纏,而歐陸音樂劇則都一定會發行現場錄影,這也是這幾年德法音樂劇能紅得這麼快的原因之一~
(這點對於每個寒暑假都會出國的人大概就不是問題了...只有我才苦哈哈的蹲在台灣等巡演...總不能跟我媽說我為了音樂劇想去英國玩吧~)
3.絕對不要以單曲來作為認識一部劇的管道。
許多音樂劇都有一兩首自己的代表名曲,例如《歌劇魅影》的同名主題曲、《Aspect of Love》的"Love Changes Everything"、《貓》的"Memory"等,大概都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曲子~
但是,其實單曲是最不能代表音樂劇的東西,全劇的音樂理應是一個整體,或許有某幾首特別好聽動人,但她真正能感動人的地方其實是因為她在劇中出現的場合和時機,還有演員演出當下的情感詮釋~
單曲的抽出莫說已經將一個整體做了不智的切割,而且通常詮釋單曲的歌手也會按照自己的興致而非劇情的需要來決定詮釋的方向,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即便歌手本身有誠意要唱出劇中的感覺,也會因為沒有時間醞釀而唱得全然走味~
總之,如果單曲是要作為對某一部經典音樂劇的演出回味還頗有趣味,但若要以此來認識一部劇的優劣那真是很偏頗的一件事~
4.不要單以DVD的感覺來評斷一部劇。
劇場,是音樂劇最大的賣點,現場的魅力絕對不是任何其他傳播媒介可以取代的~
儘管近年來德法音樂劇都流行現場拍攝,然而後來我發現現場和DVD根本就是兩回事~
或許該這麼說,看DVD,拍得再好你都只像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可以冷靜評判但無法融入~
而現場,則是會讓你真的融入那個情境中,為原本你所不屑的東西感動不已,那種音效的震撼力,周圍觀眾情緒的感染力,演員賣力演出的爆發力....都是令你感動不已的因素~
所以...有的劇明明看DVD覺得不怎麼樣,到了現場卻可以為之瘋狂~
總之~無論如何,有機會的話還是要多看現場,絕對是值得的!!!
嗯~該說的都說啦~這樣對入門而言應該差不多了~
至於入門之後要怎麼辦...
就~盡量收集資訊,常常跟人討論,然後多存一點錢出國看原汁原味的啦~呵!
(窮學生最心酸的一件事啊....)
既然之前有人說想了解一下音樂劇的世界,那我就嘗試說說看囉~
至於當某人的老師...嘖嘖~那就不敢當啦~我何德何能啊~純粹分享一下而已~~~
音樂劇,有分兩種形式~
一種是大部分時間以對白表達,只有在特定抒發心情的場合用歌唱敘述,這種形式多見於八零年代以前的音樂劇,諸如著名的《真善美》、《國王與我》、《窈窕淑女》等都是~
另一種則是完全以歌曲貫穿全劇,演員基本上個個都要能唱,而且要從頭唱到尾,這種形式與古典歌劇有點像,稱為"Pop-opera",以八零年代以後的韋伯等英國作曲家為代表,諸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
對於看習慣了電影或戲劇等用對白表現的現代觀眾而言,一開始我都會建議從音樂電影入門~
而音樂電影多改編於百老匯的著名音樂劇,其中最成功的作品當屬《真善美》~
《真善美》深受四五零年代美國人純真樸實的本質影響,曲風清新,老少咸宜,劇情相當簡單,但是溫馨動人,有赤子之心的人都能在當中被感動、找到共鳴~
推薦這樣的音樂電影,主要是為了讓剛入門者先熟悉以歌唱表達情緒的感覺,這樣之後進入Pop-opera時才不會有無法接收的障礙~
《真善美》算是四五零年代最成熟最經典的一部作品,基本上音樂劇發展的前五十年中沒有一部能與之相比,所以在《真善美》之後就建議往八九零年代的作品發展了~
通常如果是同學的話,我會建議第一部Pop-opera由《歌劇魅影》入手~
原因很簡單,《歌劇魅影》的主題很大眾化,大凡年輕人對尋死覓活的三角戀都挺有興趣的(雖然我當初喜歡不是因為這個理由~)~
再加上她的曲風相當流行,主題曲更採重金屬搖滾令人印象深刻,一般來說年輕人的第一印象都會滿不錯的,這也是韋伯善於討好年輕族群的一個鐵証~
此外,《歌劇魅影》也是少數有改編成音樂電影的近代音樂劇,在沒有現場版的情況下能有個東西看對入門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若要選擇第一部現場音樂劇,這部也是相當值得推薦的,整體規劃真正落實了將觀眾融入劇場的理想,現場演出的機關和道具令人目不暇給,二十一年前設計出的劇場特效直到今天依然令人驚艷不已~
然而此劇的缺點也在於,電影版的拍攝品質和選角都奇差無比,稍微有點品味的人便可以挑出千般錯處,歌曲和劇情也都太單薄而沒深度,稍微成熟一點的人會嗤之以鼻,所以~對於某些成人來講或許不是太好的選擇~
那麼,對於某些比較有深度的人,我另外推薦兩部入門~
其實要入門最主要是先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形式~
如果平時偏好搖滾或流行樂,我會建議從德語音樂劇《Elisabeth》開始~
《Elisabeth》的劇情是以追尋自我與人生意義為主軸,其中對於愛情、親情、自我、自由、成敗的掙扎反思都相當耐人尋味,是歐陸音樂劇中難得一見的深刻作品~
音樂方面主要還是以管絃樂團伴奏,曲風稍偏流行但很平易近人,聲樂上卻需要高度技巧(這點跟《歌劇魅影》很像),觀眾光是聽女主角飆高音炫技就很過癮,也可初嘗偏古典聲樂演出的滋味~
比較可惜的是1992年首演的《Elisabeth》首演卡司雖然經典但未留下官方錄影,一直到2005年的維也納復排版才發行了新卡司的DVD,表現相當不俗,舞台佈景服裝也都進步了很多,但是導演導戲的風格比較走激動路線,所以演員看起來都很激動...@@
台灣目前沒有代理商發行配有中文字幕的《Elisabeth》,但是大陸民間為了推廣音樂劇已經自行配了中德翻譯字幕,想要的話可以跟我借~
那如果,入門者頗有深度,又不會太排斥古典曲風的音樂,那我會大力推薦我的最愛---《悲慘世界》
與《Elisabeth》一樣,《悲慘世界》包含的面向也很廣,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共鳴點,不同年紀看也會被不同的東西感動,但是《Elisabeth》偏向對自我的認知和追尋,而《悲慘世界》則著重於社會關懷、熱情理想、人性之光、貧富階級等較為大範圍的主題,我常說會喜歡《悲慘世界》的人多多少少都要有點悲天憫人的胸懷~
《悲慘世界》的作曲形式是完全仿照古典歌劇,採用華格納的主導動機模式,又大量運用以人物為基礎的宣敘調+詠嘆調模式(聽不懂!?反正就是她作曲形式偏古典就是了~)~
全劇曲風沉重,感人至深,英文歌詞的編寫更是一流的文學作品,值得再三咀嚼,但是對於習慣流行樂明快形式的人而言可能稍嫌沉悶~
入門《悲慘世界》另一個比較麻煩的地方在於她稟承英美音樂劇的傳統,至今未發行現場錄影~
市面上唯一的影像資料是本劇的十週年紀念音樂會,雖然是以音樂會的形式表現,演員身穿戲服只唱不演,但是由於這批卡司是由全世界觀眾票選出來最優秀的演員,因此水準之優無人能及,看完大概就把二十多年來英美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演員們都認全了~
十週年的另一個好處是演員們不需要有太多的肢體動作,因此在聲音上的詮釋就更加細膩動人,再加上英國皇家管絃樂團及250人大合唱團的撐腰,令此版本烘托出的氣勢無人能及,怪不得製作人能得意洋洋的在封面掛上"Dream Cast"的字樣~
其實十週年看熟後若想一窺現場舞台佈景的巧妙,我這邊倒是有兩個版本的現場偷錄(沒辦法啊~官方不錄大家只好自救~),不過因為沒配任何字幕,所以還是看到能背歌詞後再來找我借吧~
另外,對於初接觸音樂劇的人還有幾個溫馨的小叮嚀~
1.音樂劇不是什麼高雅藝術,她是一個大眾平民化的產品,任何人都有天份觀賞。
這個迷思的解套非常重要!常有人會把音樂劇和歌劇搞混,以為是什麼了不起有氣質的東西~
但是其實之所以會有音樂劇這樣的表演形式就是歌劇平民化而來的~
欣賞音樂劇的重點不在於哪部劇藝術價值高(當然啦~看久了對這方面會有一點心得和要求)
比較要緊的是哪部劇可以貼近你的內心,融入你的生活,引起你的共鳴~
對於這點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心中的最好也都大異其趣~
即便同樣都喜歡《悲慘世界》的人,喜歡的曲子也不會一樣,這是一種很自由的東西~
2.認識一部劇絕對不要只聽CD。
除非你對音樂的敏感度好到一種境界,否則其實音樂劇是一個整體,包含演員的歌聲、演技(歌聲和肢體語言上的)、佈景、舞台、燈光、現場氣氛等...這些東西缺一不可,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感動人心~
當然,這對非音樂劇主流國家的我們而言相當殘忍,英美為了藉音樂劇衝觀光業堅持不出現場錄影,想看的話大概只能藉由偷拍版解纏,而歐陸音樂劇則都一定會發行現場錄影,這也是這幾年德法音樂劇能紅得這麼快的原因之一~
(這點對於每個寒暑假都會出國的人大概就不是問題了...只有我才苦哈哈的蹲在台灣等巡演...總不能跟我媽說我為了音樂劇想去英國玩吧~)
3.絕對不要以單曲來作為認識一部劇的管道。
許多音樂劇都有一兩首自己的代表名曲,例如《歌劇魅影》的同名主題曲、《Aspect of Love》的"Love Changes Everything"、《貓》的"Memory"等,大概都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曲子~
但是,其實單曲是最不能代表音樂劇的東西,全劇的音樂理應是一個整體,或許有某幾首特別好聽動人,但她真正能感動人的地方其實是因為她在劇中出現的場合和時機,還有演員演出當下的情感詮釋~
單曲的抽出莫說已經將一個整體做了不智的切割,而且通常詮釋單曲的歌手也會按照自己的興致而非劇情的需要來決定詮釋的方向,有時候我甚至會覺得即便歌手本身有誠意要唱出劇中的感覺,也會因為沒有時間醞釀而唱得全然走味~
總之,如果單曲是要作為對某一部經典音樂劇的演出回味還頗有趣味,但若要以此來認識一部劇的優劣那真是很偏頗的一件事~
4.不要單以DVD的感覺來評斷一部劇。
劇場,是音樂劇最大的賣點,現場的魅力絕對不是任何其他傳播媒介可以取代的~
儘管近年來德法音樂劇都流行現場拍攝,然而後來我發現現場和DVD根本就是兩回事~
或許該這麼說,看DVD,拍得再好你都只像一個置身事外的旁觀者,可以冷靜評判但無法融入~
而現場,則是會讓你真的融入那個情境中,為原本你所不屑的東西感動不已,那種音效的震撼力,周圍觀眾情緒的感染力,演員賣力演出的爆發力....都是令你感動不已的因素~
所以...有的劇明明看DVD覺得不怎麼樣,到了現場卻可以為之瘋狂~
總之~無論如何,有機會的話還是要多看現場,絕對是值得的!!!
嗯~該說的都說啦~這樣對入門而言應該差不多了~
至於入門之後要怎麼辦...
就~盡量收集資訊,常常跟人討論,然後多存一點錢出國看原汁原味的啦~呵!
(窮學生最心酸的一件事啊....)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與妳相遇兩週年---《悲慘世界》One Day More!
今天是我在陽明的第三場運動會,也是我與《悲慘世界》相遇兩週年~
兩年前,就是因為運動會兩次點名中間的空檔太無聊,才跑去圖書館抽了這片來看,豈知這一看下去便徹底淪陷...直到走回山頂點名的路上,眼淚都還掉個不停~
兩年的時光裡,《悲慘世界》始終沒有離開過我的mp3,沒有離開過我家DVD櫃中的熱門影片區~
在做完全劇41首曲目評析的音樂報告後,我原以為我會聽到膩聽到想吐~
不料,這份花了我半個學期心血的音樂報告卻彷彿打開了我聆聽音樂劇的耳朵~
我變得對音樂更敏銳,變得對歌聲更挑剔,也變得跟十週年演員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文豪雨果一生最重要的史詩巨著~
《悲慘世界》也是法國作曲家Shonburg與Bonbil最重要的音樂劇作品~
兩年的光陰不僅沒有讓我挖空這部音樂劇的內涵~
反倒是每次聽,都能察覺出作曲編劇作詞者更細膩的心思,更隱晦的伏筆~
這種驚喜,兩年來從沒斷過,我似乎必須承認,這部劇的內涵似乎永遠挖掘不完~
這個影片是去年10月7日,《悲慘世界》在倫敦21歲生日的紀念演出~
21歲,不是什麼特別的數字,卻是本劇勇奪"全世界連演時間最長音樂劇"的光榮時刻~
21年不間斷的演出,換過無數個Valjean和Javert,歷經老中青三代的觀眾,卻帶起了同樣的感動~
本片是由製作人卡麥隆在倫敦皇后劇院官方拍攝最後一個慶祝演出---由新舊卡司同台演唱One Day More~
開頭領銜主唱的是1985年首演的原班卡司,大合唱部分穿著戲服從後台跑進來的是當前倫敦卡司~
原班演員包括領頭的Colm Wilkinson、Michael Ball、Rebecca Caine、Frances Ruffelle、Patti Lupone
現任演員則包含了John Owen-Jones...其他不太有名的就不太認識....@@
僅以此文紀念上個月剛滿22歲的《悲慘世界》,遙祝這個音樂劇史上的傳奇能永駐倫敦西區!!!
(最起碼也要駐到我存夠人生第一筆積蓄好飛去看現場啊~~~)
{###_angalagna/32764/1696996834.jpg_###}
圖片介紹:去年21週年慶功宴上的新舊卡司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任Valjean-Colm Wilkinson在十週年音樂會中大出風頭時,站在他旁邊的這位現任Valjean-John Owen-Jones還只是後面大合唱團中的一員呢!不過可別小看他喔~他可是史上最年輕的Valjean(26歲開始演),也是西區最受好評的《悲慘世界》演員,人氣之高都可以蓋過首演的Colm了呢!!
不變的熱情---音樂劇金童Michael Ball
影片簡介:這是音樂劇超人氣巨星Michael Ball於今年八月下旬在英國的演出,一曲This is the Moment技驚四座,更讓一向挑剔的我驚艷不已,不得不讚嘆比起十年前的那場演出,他的功力顯然又更上了一層樓!掌控現場氣氛的本事更加出神入化~
歌詞:
This is the moment!
This is the day,
When I send all my doubts and demons
On their way!
Every endeavor,
I have made - ever -
Is coming into play,
Is here and now - today!
This is the moment,
This is the time,
When the momentum and the moment
Are in rhyme!
Give me this moment -
This precious chance -
I'll gather up my past
And make some sense at last!
This is the moment,
When all I've done -
All the dreaming,
Scheming and screaming,
Become one!
This is the day -
See it sparkle and shine,
When all I've lived for
Becomes mine!
For all these years,
I've faced the world alone,
And now the time has come
To prove to them
I've made it on my own!
This is the moment -
My final test -
Destiny beckoned,
I never reckoned,
Second Best!
I won't look down,
I must not fall!
This is the moment,
The sweetest moment of them all!
This is the moment!
Damn all the odds!
This day, or never,
I'll sit forever
With the gods!
When I look back,
I will always recall,
Moment for moment,
This was the moment,
The greatest moment
Of them all!
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能有怎樣的熱情?
一個人對工作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
二十二年前,年僅25歲的Michael Ball因著《悲慘世界》的Marius一角,踏進了音樂劇的圈子~
二十年前,27歲的Michael Ball憑著一部不怎麼成功的《Aspect of Love》成為音樂劇界家喻戶曉的人物,只因他唱紅了著名的"Love Changes Everything",開創"人紅劇不紅"的窘境~
十二年前,35歲的Michael Ball以《悲慘世界》原班人馬的身分站上皇家愛爾伯特廳的舞台,與夢幻卡司攜手創出令全世界劇迷至今難忘的音樂盛宴~
九年前,38歲的Michael Ball以安德魯洛伊韋伯手下第一愛將之姿成為韋伯五十歲生日音樂會的超級台柱,成名曲"Love Changes Everything"成為大壓軸,最後聲勢驚人地蓋過現場所有音樂劇巨星~
今年,47歲的Michael Ball一出場,得到的是台下觀眾起立鼓掌的最高敬意~
二十二年過去了~
從俊帥小生到中年發福的老頑童~
從青澀的配角到萬眾爭睹的超級巨星~
Michael Ball的音樂劇生涯就如同他的第一部作品《悲慘世界》,始終長紅不墜~
每一場演出,每一次出場,看到的都是他自信滿滿又略帶孩子氣的笑容~
他熱愛這個舞台,也熱愛這份工作~
是什麼樣的因素,使一個從未接受過正統聲樂訓練的音樂劇演員能有這樣大的成功?
是什麼樣的性格,締造了音樂劇史上無人能敵的超人氣?
我想~他對音樂劇的熱情,是最大的關鍵~
他對音樂的熱愛,使他每一次站上舞台都帶著幸福自信的微笑~
他對歌唱的熱情,使他能夠很自然地去體會觀眾在劇院在音樂廳裡的感動~
他的舞台生涯並不單單只是工作,而是一種享受,享受與觀眾一起感動的感動~
這些年,每一次看他演出,不僅僅會為了他那越來越氣勢萬鈞的腹腔共鳴而讚嘆(唉~意思就是他的身材越來越有優勢~)~
更多的時候,是很喜歡看他在舞台上的神情,那種悠然自得,那種無法壓抑的興奮,那種對自己唱出的每一首曲子的鍾愛,這種情緒總是自然而然地感動著同樣熱愛音樂劇的我~
只是...為什麼我覺得自己似乎很難理解Michael Ball這種對工作感受~
我的功課,我將來的工作,都可以預見...那不會是我的享受~
可是從許多人的身上我卻看到...
只有當你的工作是你的熱情,是你的享受的時候~
你才有可能真的把工作做好,你才真的有可能更上一層樓~
今年的Faenol Festival讓我再一次對Michael Ball驚艷~
看到他在專訪中談起音樂劇演出的眉飛色舞,卻也讓我狠狠地羨慕著他...
羨慕他的熱情,羨慕他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人生舞台~
{###_angalagna/6/1138602049.jpg_###}
{###_angalagna/32764/1696996833.jpg_###}
圖片說明:(唉~Michael Ball這下還真成"ball"了...@@)
第一張---1989年初嚐走紅滋味的球球受邀演唱成名曲"Love Changes Everything"
第二張---2007年已近中年的球球出席Faenol Festival,16年裡面發福了不少,不變的是無可匹敵的自信~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音樂劇]追尋自我?---談德語音樂劇《Elisabeth》
{###_angalagna/32764/1696996831.jpg_###}圖片說明:奧匈帝國皇后Elisabeth與象徵自由的死神對峙
德語音樂劇《Elisabeth》自1992年首演以來獲得佳評無數,此後更是每次復排必定引起轟動,十三年後的維也納復排中依然可看到全場座無虛席的盛況。這部劇的成功,作曲者、作詞者、導演、美術總監的功勞絕不可少,但更應該歸功的,其實是編劇的成功。這部劇的深度極深,內容與歌詞都發人深省,它所展現的豐富層次,自《悲慘世界》後我再沒在哪部劇中看到。
整體來講,《Elisabeth》的呈現方式很像另一部有名的傳記音樂劇《Evita》(電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原始版本),都是使用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角色綜觀主人翁的一生,以敘述的方式帶過主角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然而,此劇的層次又比《Evita》再高一些,《Evita》劇本對Peron夫人的觀點相當明確,說書人Che的感受等於全劇對Peron夫人的評價,旨在推翻阿根廷人心目中的國母,為這位生前身後都極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下了註腳,從鄉下小歌女到總統夫人的歷程處處透著污穢和諷刺,也難怪阿根廷人極其抗議這部劇了。
《Elisabeth》編劇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它對這位歷史人物始終不加褒貶,忠實呈現了她的一生,卻又毫無既定的主觀立場,儘管有一位說書人,但說書人Lucheni的觀點並不能代表全劇對Sisi的評價,劇中的各個人物對Sisi都自有一套看法,而真正的Sisi究竟如何卻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看完本劇的感覺不是能立刻對Sisi公主下結論,而是去思想這個人的追求,她的難處,她的犧牲,她的悲傷,以及…她的殘酷與自私。
如果說《Evita》試圖將Eva塑造成一位有血有肉的國母,那麼算是相當不成功的了,儘管Eva也有自己的背景與悲哀,但全劇基本站在嘲諷她的立場。而《Elisabeth》卻真正展現了一個立體而真實的Sisi。
《Elisabeth》敘述的是奧地利皇帝Franz Joseph的皇后Elisabeth的故事。全劇不單單白描Elisabeth的一生,而是包含了來自謀殺者Lucheni、丈夫Joseph、兒子Rudolf、婆婆Sophie眼中的Elisabeth,多元的視角呈現了奧地利皇后掙扎矛盾的一生。
一位熱愛自由的公主~
一場出乎意料的相親~
一個天真的愛情抉擇~
造就了Elisabeth的悲劇,她之所以為悲劇不是因為最後被刺殺(其實那對她來講或許是一種解脫…),而是她這一輩子都活在自我的拔河中,最後…傷人傷己。
劇中發人深省的場景很多,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第一幕的「Nichts ist schwer」(天下無難事)和第二幕「Wenn Ich Dein Spiegel Waer」(黑夜之舟)的對照,曲調一樣,但一首是Sisi和Joseph的定情曲,天真地唱著當有愛情時天下就再無難事,另一首卻是數十年後兩人的訣別曲,Joseph依然深愛Sisi,Sisi卻已經看清兩人的差異太大,儘管愛情仍在也無法跨越鴻溝。
第一次看到「Wenn Ich Dein Spiegel Waer」(黑夜之舟)時眼淚差點掉下來,不是不愛了,其實這對怨偶之間依然相愛極深,尤其是Joseph,經歷數十年的歲月,Sisi年華老去美貌不再,儘管Joseph中間有過出軌外遇,但是十八年的分離卻沒有讓他對Sisi的感情淡去,數十年的婚姻裡他為她破了許多的例,竭盡所能的給她她要的自由,甚至不惜反抗他從來不敢反抗的母親。多年的等待,換來的卻是Sisi一句…別傻了…Sisi終於認清相愛的兩人中不是只有愛情就能維繫一切,兩人的包袱太不一樣,她所要的Joseph永遠也給不了,既然如此則不如歸去…
這是很讓人心痛的,沒有誰對誰錯,怪只能怪當初兩人太傻,根本不該踏入這段婚姻中,Joseph早在「Nichts ist schwer」(天下無難事)警告過她與皇帝在一起是沒有自由的,要分擔的不只是愛情,更是彼此的責任,曾經年少的天真,讓Sisi付出了一生昂貴的代價。到了晚年,她終於領悟到,他們不過是兩艘在黑夜中相遇的小船,相逢,卻擦身而過,換來的只是彼此更冷的心,與孤獨一生的命運。
劇中巧妙安排了Tod(死神)一角,Sisi在遇到Joseph前曾在一次接近死亡的經歷中主動向死神告白,而在全劇當中,其實男主角不是Joseph而是Tod。從頭到尾,死神總是在Sisi生命中最關鍵的時刻出現,甚至不乏與Joseph正面交鋒的時刻,在Sisi的人生中,Tod不斷呼喚Sisi放下一切來陪他,也不斷在她耳邊呢喃她真正愛的人其實不是Joseph而是他。
死神在全劇的角色吃重,不是因為它象徵死亡,而是因為…他象徵了Sisi的自由,Sisi熱愛自由,在遇到Joseph之前就是,儘管Joseph竭盡所能的給了她他所能給的最大自由,然而「皇后」的身分依然束縛住了Sisi的人生,Sisi對自由的要求太高,以至於她無法全心愛Joseph,為Joseph拋棄一切。劇中的Sisi與其說是在丈夫與死神之間掙扎徘徊,不如說是在皇后的身分與自己的自由間矛盾不已,Tod其實看得冷靜透徹,Sisi真正愛的其實是他,是自由,是她自己。
Sisi的人生是一場莫大的悲劇,她一直在追尋一些東西,但是卻也始終弄不清自己在追尋的究竟是什麼。當童話的愛情趨於粉碎時,Sisi堅定地唱出「Ich Gehoere Nur Mir」(我只屬於我自己),那個時候她要的是那份活出自己的人生;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奪走時,她依然用這個曲調與丈夫進行談判;當她得到了兒子的教養權時,卻又毫不遲疑地扔下兒子四處出訪;當她成為了匈牙利的皇后,她得意的向死神宣告她的勝利,並且堅信自己已經開始熱愛生活,但是之後的日子卻是一次又一次不停的出訪和追尋……
數十年的光陰在她不斷的追尋中匆匆而過,她不想做丈夫的影子而想活出自己卻又茫然不知「自己」究竟是什麼。在尋尋覓覓中,光鮮的成功只帶來了她更深的失落,過於苛刻的要求將丈夫推離了自己身邊,盲目的追尋中葬送的是兒子的人生和生命。趴在愛子墓前痛哭的Sisi卻還沒有真正明白,就是因為她對自己的茫然讓她幾十年來聽不見兒子孤獨的呼喚,而親手造成了Rudolf絕望的自殺。
大陸網友喜歡《Elisabeth》,他們喜歡Sisi勇於活出自己追尋自由。
可是,卻沒有人能否認,Sisi的人生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她不知道什麼是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十多年走訪各國,從一開始的追尋自由,到最後漫無目的的茫然。年輕時,Tod多次的邀請都讓她狠狠的回絕,她不想背叛丈夫,更不想過早結束年輕的生命,有太多的東西她還沒找到也還沒經歷過,但到了晚年…當生命的目的最終仍是茫然時,Sisi疲憊而欣然地投入死神的懷抱,她依然在唱「Ich Gehoere Nur Mir」(我只屬於我自己),但她依舊不知道何為「自己」……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的一生,要追求的,又是什麼?
很多人告訴我,他們相信自己,要活出自己…但是,「自己」又是什麼?
Sisi很勇敢,她勇於反抗,勇於追尋~
但是…人若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再勇敢,也只是寫下一幕更悲壯的悲劇而已~
奧地利皇后Elisabeth的一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看完《Elisabeth》,對這位奧地利皇后有同情有惋惜卻沒有批判~
故事到最後沒有結論,因為…Sisi這一生都沒有答案~
我很幸運,在十八歲那年有了答案,你,有嗎?
{###_angalagna/32764/1696996832.jpg_###}
圖片說明:Sisi與Joseph無望的愛情~
你很難說,這段悲劇的婚姻是因為Joseph的身分,或是因為Sisi的固執~
在我看來,Sisi從未認清婚姻的責任與為人妻母應有的犧牲~
婚姻,本來就是雙方彼此成全~
Sisi堅持做自己的勇氣固然可嘉,卻是婚姻生活中最不可取的自私~
德語音樂劇《Elisabeth》自1992年首演以來獲得佳評無數,此後更是每次復排必定引起轟動,十三年後的維也納復排中依然可看到全場座無虛席的盛況。這部劇的成功,作曲者、作詞者、導演、美術總監的功勞絕不可少,但更應該歸功的,其實是編劇的成功。這部劇的深度極深,內容與歌詞都發人深省,它所展現的豐富層次,自《悲慘世界》後我再沒在哪部劇中看到。
整體來講,《Elisabeth》的呈現方式很像另一部有名的傳記音樂劇《Evita》(電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原始版本),都是使用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角色綜觀主人翁的一生,以敘述的方式帶過主角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然而,此劇的層次又比《Evita》再高一些,《Evita》劇本對Peron夫人的觀點相當明確,說書人Che的感受等於全劇對Peron夫人的評價,旨在推翻阿根廷人心目中的國母,為這位生前身後都極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下了註腳,從鄉下小歌女到總統夫人的歷程處處透著污穢和諷刺,也難怪阿根廷人極其抗議這部劇了。
《Elisabeth》編劇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它對這位歷史人物始終不加褒貶,忠實呈現了她的一生,卻又毫無既定的主觀立場,儘管有一位說書人,但說書人Lucheni的觀點並不能代表全劇對Sisi的評價,劇中的各個人物對Sisi都自有一套看法,而真正的Sisi究竟如何卻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看完本劇的感覺不是能立刻對Sisi公主下結論,而是去思想這個人的追求,她的難處,她的犧牲,她的悲傷,以及…她的殘酷與自私。
如果說《Evita》試圖將Eva塑造成一位有血有肉的國母,那麼算是相當不成功的了,儘管Eva也有自己的背景與悲哀,但全劇基本站在嘲諷她的立場。而《Elisabeth》卻真正展現了一個立體而真實的Sisi。
《Elisabeth》敘述的是奧地利皇帝Franz Joseph的皇后Elisabeth的故事。全劇不單單白描Elisabeth的一生,而是包含了來自謀殺者Lucheni、丈夫Joseph、兒子Rudolf、婆婆Sophie眼中的Elisabeth,多元的視角呈現了奧地利皇后掙扎矛盾的一生。
一位熱愛自由的公主~
一場出乎意料的相親~
一個天真的愛情抉擇~
造就了Elisabeth的悲劇,她之所以為悲劇不是因為最後被刺殺(其實那對她來講或許是一種解脫…),而是她這一輩子都活在自我的拔河中,最後…傷人傷己。
劇中發人深省的場景很多,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第一幕的「Nichts ist schwer」(天下無難事)和第二幕「Wenn Ich Dein Spiegel Waer」(黑夜之舟)的對照,曲調一樣,但一首是Sisi和Joseph的定情曲,天真地唱著當有愛情時天下就再無難事,另一首卻是數十年後兩人的訣別曲,Joseph依然深愛Sisi,Sisi卻已經看清兩人的差異太大,儘管愛情仍在也無法跨越鴻溝。
第一次看到「Wenn Ich Dein Spiegel Waer」(黑夜之舟)時眼淚差點掉下來,不是不愛了,其實這對怨偶之間依然相愛極深,尤其是Joseph,經歷數十年的歲月,Sisi年華老去美貌不再,儘管Joseph中間有過出軌外遇,但是十八年的分離卻沒有讓他對Sisi的感情淡去,數十年的婚姻裡他為她破了許多的例,竭盡所能的給她她要的自由,甚至不惜反抗他從來不敢反抗的母親。多年的等待,換來的卻是Sisi一句…別傻了…Sisi終於認清相愛的兩人中不是只有愛情就能維繫一切,兩人的包袱太不一樣,她所要的Joseph永遠也給不了,既然如此則不如歸去…
這是很讓人心痛的,沒有誰對誰錯,怪只能怪當初兩人太傻,根本不該踏入這段婚姻中,Joseph早在「Nichts ist schwer」(天下無難事)警告過她與皇帝在一起是沒有自由的,要分擔的不只是愛情,更是彼此的責任,曾經年少的天真,讓Sisi付出了一生昂貴的代價。到了晚年,她終於領悟到,他們不過是兩艘在黑夜中相遇的小船,相逢,卻擦身而過,換來的只是彼此更冷的心,與孤獨一生的命運。
劇中巧妙安排了Tod(死神)一角,Sisi在遇到Joseph前曾在一次接近死亡的經歷中主動向死神告白,而在全劇當中,其實男主角不是Joseph而是Tod。從頭到尾,死神總是在Sisi生命中最關鍵的時刻出現,甚至不乏與Joseph正面交鋒的時刻,在Sisi的人生中,Tod不斷呼喚Sisi放下一切來陪他,也不斷在她耳邊呢喃她真正愛的人其實不是Joseph而是他。
死神在全劇的角色吃重,不是因為它象徵死亡,而是因為…他象徵了Sisi的自由,Sisi熱愛自由,在遇到Joseph之前就是,儘管Joseph竭盡所能的給了她他所能給的最大自由,然而「皇后」的身分依然束縛住了Sisi的人生,Sisi對自由的要求太高,以至於她無法全心愛Joseph,為Joseph拋棄一切。劇中的Sisi與其說是在丈夫與死神之間掙扎徘徊,不如說是在皇后的身分與自己的自由間矛盾不已,Tod其實看得冷靜透徹,Sisi真正愛的其實是他,是自由,是她自己。
Sisi的人生是一場莫大的悲劇,她一直在追尋一些東西,但是卻也始終弄不清自己在追尋的究竟是什麼。當童話的愛情趨於粉碎時,Sisi堅定地唱出「Ich Gehoere Nur Mir」(我只屬於我自己),那個時候她要的是那份活出自己的人生;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奪走時,她依然用這個曲調與丈夫進行談判;當她得到了兒子的教養權時,卻又毫不遲疑地扔下兒子四處出訪;當她成為了匈牙利的皇后,她得意的向死神宣告她的勝利,並且堅信自己已經開始熱愛生活,但是之後的日子卻是一次又一次不停的出訪和追尋……
數十年的光陰在她不斷的追尋中匆匆而過,她不想做丈夫的影子而想活出自己卻又茫然不知「自己」究竟是什麼。在尋尋覓覓中,光鮮的成功只帶來了她更深的失落,過於苛刻的要求將丈夫推離了自己身邊,盲目的追尋中葬送的是兒子的人生和生命。趴在愛子墓前痛哭的Sisi卻還沒有真正明白,就是因為她對自己的茫然讓她幾十年來聽不見兒子孤獨的呼喚,而親手造成了Rudolf絕望的自殺。
大陸網友喜歡《Elisabeth》,他們喜歡Sisi勇於活出自己追尋自由。
可是,卻沒有人能否認,Sisi的人生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她不知道什麼是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十多年走訪各國,從一開始的追尋自由,到最後漫無目的的茫然。年輕時,Tod多次的邀請都讓她狠狠的回絕,她不想背叛丈夫,更不想過早結束年輕的生命,有太多的東西她還沒找到也還沒經歷過,但到了晚年…當生命的目的最終仍是茫然時,Sisi疲憊而欣然地投入死神的懷抱,她依然在唱「Ich Gehoere Nur Mir」(我只屬於我自己),但她依舊不知道何為「自己」……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的一生,要追求的,又是什麼?
很多人告訴我,他們相信自己,要活出自己…但是,「自己」又是什麼?
Sisi很勇敢,她勇於反抗,勇於追尋~
但是…人若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再勇敢,也只是寫下一幕更悲壯的悲劇而已~
奧地利皇后Elisabeth的一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看完《Elisabeth》,對這位奧地利皇后有同情有惋惜卻沒有批判~
故事到最後沒有結論,因為…Sisi這一生都沒有答案~
我很幸運,在十八歲那年有了答案,你,有嗎?
{###_angalagna/32764/1696996832.jpg_###}
圖片說明:Sisi與Joseph無望的愛情~
你很難說,這段悲劇的婚姻是因為Joseph的身分,或是因為Sisi的固執~
在我看來,Sisi從未認清婚姻的責任與為人妻母應有的犧牲~
婚姻,本來就是雙方彼此成全~
Sisi堅持做自己的勇氣固然可嘉,卻是婚姻生活中最不可取的自私~
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英國來的嬌客---Colm Wilkinson PBS電視演唱會
該死的天空...在我有興致貼文章時居然停機了~
沒辦法了~先貼來無名~不然我的發表慾要爆掉了!!
不過有一件事情讓我很驚訝...無名這邊這麼久沒更新了瀏覽率居然不減反增!?唉~真是太謝謝大家了~這麼捧場...讓我有點慚愧之前懶得把貼在天空的文章轉過來~我保證之後一定會顧好兩邊進度的!^^
受到網友的慫恿,很瘋狂的從英國的拍賣網站上買到了這張DVD,前後等了兩三個月,等到我都疑惑著這張DVD究竟是掉進太平洋還是大西洋了來著~
感謝晴云的幫忙,讓我一個沒有信用卡的人能從國外拍賣網買東西,也感謝她這兩三個月來不斷幫我寄信去催,真是辛苦了!
大靈回來到現在,接著北一退修會,再接飛躍上班日,忙得我沒有喘息空間,所以拿到至今也只看了一次,唉~要有時間…只怕得等到全中門回來了吧~所以現在我也只能說點初步印象啦~
說起來,Colm演出過的劇目實在不算多,他的定性太高,以致於一個角色通常都會演個好幾年,而我對他印象最深,或者是說有機會看他展現舞台魅力的角色就只有LM裡的Valjean和POTO裡的Phantom,偏生這兩個形象要不就是高貴得不似人間之物,要不就是哀淒絕望到讓人難以觸摸,也因此儘管所有fans都說寇叔十分平易近人,但在我心中,他的形象一直是高不可攀的。
這場演唱會,相比於寇叔的忘年之交小老弟Philip Quast來說,與歌迷聊天的時間實在不算多,但就算在這樣短短的時間裡面,不但讓我聽足了他說話嗓音的魅力,也更看到他老人家可愛俏皮的一面。
既然打著音樂劇巨星的旗號,這場音樂會的選曲自然難以免俗的包含了許多他主演過的經典劇目,猛然發現我家寇叔的星運著實不錯,無論是主演過的或是只爲之錄製概念版的劇目都是百年難得的經典之作,雖然說不清是戲捧人還是人捧戲,不過能在經典劇目中成為經典的代表者,寇叔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不過除了音樂劇選曲外,寇叔另外的幾首歌曲就是憑他自己的喜好了,不難發現,人都說三歲看到大,這話用在寇叔身上似乎也頗適用,他的另外幾首選曲充分展現了他對搖滾的鍾愛,看他唱搖滾的架勢和發亮的眼神,已經充分透露了他早年搖滾樂團出身的背景,或許這麼多年過去了…搖滾樂還是他的最愛吧,雖然我個人還是偏好他走抒情風,他的嗓音走抒情路線是更動人更有特色的。不過看他唱搖滾真的很有趣,唱歌時的小動作充分透露了這傢伙是出生在哪個年代受誰影響的,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LM和POTO的選曲是不用說了,他的表現一等一已經是無庸置疑的,不過我個人還是不贊成經典劇目的抒情曲抽出來單獨在演唱會中表現,那種情緒根本進不去,相比他在舞台或CD中演全場的那種感情投入實在差太多了。當然啦~對於只聽過概念版Evita和Jekyll&Hide的我而言,能看到現場表演就是件相當幸福的事啦,本來很不能接受Evita中突如其來的強烈搖滾風格,但在看過他的表演後倒也欣然接受了,興許是覺得舞台上的寇叔實在是太俏皮可愛了吧~
印象中特別深刻的曲子要算是他與兒子Aaron Wilkinson的合唱「Father & Son」。不同於PQ對孩子的保護,寇叔自己出身音樂世家,膝下的四個兒女也不約而同跟隨了父親的腳步,他的兩個兒子Aaron和Simon也都踏入了樂壇,目前網路上查出來的感覺是Simon比Aaron的發展更好一些,至少Simon似乎已經脫離了父親的光環。這場音樂會安排父子二人合唱這首老歌,爲Aaron拉抬名氣的企圖十分明顯,我是不知道這樣的宣傳手法能有多大成效,畢竟Aaron的音質和他的外型能走的路線似乎不會是喜歡寇叔的人會喜歡的,不過這也很難說,說不定Aaron也能有乃父之風,在年近半百時開拓另一塊領域。
話說回來,我猜這應該是父子二人第一次同台合唱這首歌,原因無他,半年前曾有機會在網路上搜到Colm 2000年出的專輯,裡面也收錄了這首曲子,儘管CD裡的Colm聽來不如此次現場中的慈愛滿溢,但Aaron的嗓音卻比這場演唱會柔了許多,也精緻了許多,情感的刻畫更為細膩,顯然在這段時間裡Colm有傳授兒子一些在聲音中包融感情的訣竅。
可以說,這次音樂會裡的Aaron是讓我有些失望的,他太強調歌詞中兒子的叛逆,反而顯得與父親的溫柔格格不入,Colm倒是全力以赴,嗓音中父愛滿溢,看著兒子的眼神又驕傲又充滿柔情。結束後在兒子下台時,寇老爸還不忘補一句:「我以你為榮,兒子。」這首曲子到了CD中之後好多了,尤其是在後面多加了兩人的分部重唱,好過原曲各唱各的安排,將父子間矛盾的情況有更深一層的激化。(小八卦一下~他們父子到底哪裡像啦!?Simon的臉型還比較像父親,Aaron不說還真看不出他們是父子,若要勉強說像~或許只有眼睛吧…還有我真的很受不了Aaron那一大坨長髮,感覺很糟…)
最後要來評的是當初某些網友慫恿我買這張DVD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這群Patti的fans試圖要改變我對Patti的觀感。看完了這張DVD,我要說…我還是非常不喜歡Patti,甚至比原先有過之而無不及。
Patti Lupone是這場音樂會中寇叔請來的特別來賓,她與寇叔的合作是在多年前LM的OLC中,她是倫敦原班卡司的Fantine,讚譽者有之,不過我向來對她沒有好評價。Patti真正的出頭是Evita,她的Eva據說十分的不錯,上次和網友的爭執也就是起於對Eva的認知不同,這次Patti被邀請來也主要是唱這兩部劇的曲子。
憑良心說,Patti的Evita架勢可說是渾然天成,不像現在倫敦復排版那位那麼做作,不過也僅止於這樣而已,這場音樂會中她的Eva表現得還算不錯,表演功力好到讓我可以忽略掉她嗓音上的瑕疵。但是在LM的I Dreamed A Dream中可就叫人難以忍受了,我最痛恨的就是她處理長音的方式,故意抖個不停,而且是振幅頗大的抖動,顫音用得太過火的結果就是讓人覺得渾身不對勁,十分難受,比起十週年中Ruthie的細膩動人的表演真是天差地遠。
這應該是我第三次有機會看寇叔的貨真價實的舞台演出,也多多少少能夠明白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他一直沒能拿到東尼獎或奧立佛獎這種大獎項,說實話,畢竟是歌手出身,表演功力是遠遠及不上戲劇學校出來的PQ的,沒有辦法很快的掌控舞台場面,他的優勢勝在歌曲的掌握度,只要音樂劇的歌曲一下他就能很自然很投入的去詮釋,然而只要音樂一停,或是非感染力強的歌曲,他的表演就顯得有些僵硬。當然啦~這一部分要歸因於他多首歌曲都是手持麥克風唱的,作為音樂劇演員出身的他,恐怕是很不習慣手上有東西吧,肢體動作因此無法出來,讓他的舞台魅力是大打折扣,再說我已經看慣他身為劇組Leader的老大哥風範,突然之間沒有了一眾綠葉來稱他這朵紅花感覺總是怪怪的。不過呢~我對寇叔在音樂劇舞台上的表現還是十分肯定的,看過他的LM和POTO後(POTO是多倫多網友偷拍的~)就不可能再去質疑他的現場感染力,這場音樂會…只能說是他比較不習慣的一種演出方式吧,這幾年他退下音樂劇舞台全力發展個人的巡迴演唱會,歌唱舞台上的功力應該有大幅的提升吧。
整體來說我對寇叔這場演唱會的評價是相當不錯的,除了他熟練的歌曲外也添加了許多他自己喜愛的曲子,讓這場音樂會成為海外fans了解寇叔的少數管道之一。不過可惜,這場音樂會的後製實在太粗糙了…居然連字幕都沒有,著實考驗本人的英文聽力啊,可憐我聽正常英文都不一定抓得準了,何況寇叔講話時的英文帶著濃重的愛爾蘭腔…聽得十分吃力啊!不過好在這場音樂會中他開口聊天的時間不多,他唱歌的咬字也還算字正腔圓,再加上我接觸音樂劇的這幾年中其實就是反覆考驗自己的英文歌曲聽力,練到現在也有一定的程度了,勉勉強強還是能聽出在唱什麼,不過…真要去抓曲中的感情就難了,也因此多首新曲都很難感動我…對於寇叔這種一個字一個字都用感情去詮釋的演唱者來說,觀眾若只能聽個大概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決定要先去找這些曲子的歌詞,然後再從頭欣賞一遍囉!
沒辦法了~先貼來無名~不然我的發表慾要爆掉了!!
不過有一件事情讓我很驚訝...無名這邊這麼久沒更新了瀏覽率居然不減反增!?唉~真是太謝謝大家了~這麼捧場...讓我有點慚愧之前懶得把貼在天空的文章轉過來~我保證之後一定會顧好兩邊進度的!^^
受到網友的慫恿,很瘋狂的從英國的拍賣網站上買到了這張DVD,前後等了兩三個月,等到我都疑惑著這張DVD究竟是掉進太平洋還是大西洋了來著~
感謝晴云的幫忙,讓我一個沒有信用卡的人能從國外拍賣網買東西,也感謝她這兩三個月來不斷幫我寄信去催,真是辛苦了!
大靈回來到現在,接著北一退修會,再接飛躍上班日,忙得我沒有喘息空間,所以拿到至今也只看了一次,唉~要有時間…只怕得等到全中門回來了吧~所以現在我也只能說點初步印象啦~
說起來,Colm演出過的劇目實在不算多,他的定性太高,以致於一個角色通常都會演個好幾年,而我對他印象最深,或者是說有機會看他展現舞台魅力的角色就只有LM裡的Valjean和POTO裡的Phantom,偏生這兩個形象要不就是高貴得不似人間之物,要不就是哀淒絕望到讓人難以觸摸,也因此儘管所有fans都說寇叔十分平易近人,但在我心中,他的形象一直是高不可攀的。
這場演唱會,相比於寇叔的忘年之交小老弟Philip Quast來說,與歌迷聊天的時間實在不算多,但就算在這樣短短的時間裡面,不但讓我聽足了他說話嗓音的魅力,也更看到他老人家可愛俏皮的一面。
既然打著音樂劇巨星的旗號,這場音樂會的選曲自然難以免俗的包含了許多他主演過的經典劇目,猛然發現我家寇叔的星運著實不錯,無論是主演過的或是只爲之錄製概念版的劇目都是百年難得的經典之作,雖然說不清是戲捧人還是人捧戲,不過能在經典劇目中成為經典的代表者,寇叔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
不過除了音樂劇選曲外,寇叔另外的幾首歌曲就是憑他自己的喜好了,不難發現,人都說三歲看到大,這話用在寇叔身上似乎也頗適用,他的另外幾首選曲充分展現了他對搖滾的鍾愛,看他唱搖滾的架勢和發亮的眼神,已經充分透露了他早年搖滾樂團出身的背景,或許這麼多年過去了…搖滾樂還是他的最愛吧,雖然我個人還是偏好他走抒情風,他的嗓音走抒情路線是更動人更有特色的。不過看他唱搖滾真的很有趣,唱歌時的小動作充分透露了這傢伙是出生在哪個年代受誰影響的,讓人忍不住會心一笑。
LM和POTO的選曲是不用說了,他的表現一等一已經是無庸置疑的,不過我個人還是不贊成經典劇目的抒情曲抽出來單獨在演唱會中表現,那種情緒根本進不去,相比他在舞台或CD中演全場的那種感情投入實在差太多了。當然啦~對於只聽過概念版Evita和Jekyll&Hide的我而言,能看到現場表演就是件相當幸福的事啦,本來很不能接受Evita中突如其來的強烈搖滾風格,但在看過他的表演後倒也欣然接受了,興許是覺得舞台上的寇叔實在是太俏皮可愛了吧~
印象中特別深刻的曲子要算是他與兒子Aaron Wilkinson的合唱「Father & Son」。不同於PQ對孩子的保護,寇叔自己出身音樂世家,膝下的四個兒女也不約而同跟隨了父親的腳步,他的兩個兒子Aaron和Simon也都踏入了樂壇,目前網路上查出來的感覺是Simon比Aaron的發展更好一些,至少Simon似乎已經脫離了父親的光環。這場音樂會安排父子二人合唱這首老歌,爲Aaron拉抬名氣的企圖十分明顯,我是不知道這樣的宣傳手法能有多大成效,畢竟Aaron的音質和他的外型能走的路線似乎不會是喜歡寇叔的人會喜歡的,不過這也很難說,說不定Aaron也能有乃父之風,在年近半百時開拓另一塊領域。
話說回來,我猜這應該是父子二人第一次同台合唱這首歌,原因無他,半年前曾有機會在網路上搜到Colm 2000年出的專輯,裡面也收錄了這首曲子,儘管CD裡的Colm聽來不如此次現場中的慈愛滿溢,但Aaron的嗓音卻比這場演唱會柔了許多,也精緻了許多,情感的刻畫更為細膩,顯然在這段時間裡Colm有傳授兒子一些在聲音中包融感情的訣竅。
可以說,這次音樂會裡的Aaron是讓我有些失望的,他太強調歌詞中兒子的叛逆,反而顯得與父親的溫柔格格不入,Colm倒是全力以赴,嗓音中父愛滿溢,看著兒子的眼神又驕傲又充滿柔情。結束後在兒子下台時,寇老爸還不忘補一句:「我以你為榮,兒子。」這首曲子到了CD中之後好多了,尤其是在後面多加了兩人的分部重唱,好過原曲各唱各的安排,將父子間矛盾的情況有更深一層的激化。(小八卦一下~他們父子到底哪裡像啦!?Simon的臉型還比較像父親,Aaron不說還真看不出他們是父子,若要勉強說像~或許只有眼睛吧…還有我真的很受不了Aaron那一大坨長髮,感覺很糟…)
最後要來評的是當初某些網友慫恿我買這張DVD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這群Patti的fans試圖要改變我對Patti的觀感。看完了這張DVD,我要說…我還是非常不喜歡Patti,甚至比原先有過之而無不及。
Patti Lupone是這場音樂會中寇叔請來的特別來賓,她與寇叔的合作是在多年前LM的OLC中,她是倫敦原班卡司的Fantine,讚譽者有之,不過我向來對她沒有好評價。Patti真正的出頭是Evita,她的Eva據說十分的不錯,上次和網友的爭執也就是起於對Eva的認知不同,這次Patti被邀請來也主要是唱這兩部劇的曲子。
憑良心說,Patti的Evita架勢可說是渾然天成,不像現在倫敦復排版那位那麼做作,不過也僅止於這樣而已,這場音樂會中她的Eva表現得還算不錯,表演功力好到讓我可以忽略掉她嗓音上的瑕疵。但是在LM的I Dreamed A Dream中可就叫人難以忍受了,我最痛恨的就是她處理長音的方式,故意抖個不停,而且是振幅頗大的抖動,顫音用得太過火的結果就是讓人覺得渾身不對勁,十分難受,比起十週年中Ruthie的細膩動人的表演真是天差地遠。
這應該是我第三次有機會看寇叔的貨真價實的舞台演出,也多多少少能夠明白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他一直沒能拿到東尼獎或奧立佛獎這種大獎項,說實話,畢竟是歌手出身,表演功力是遠遠及不上戲劇學校出來的PQ的,沒有辦法很快的掌控舞台場面,他的優勢勝在歌曲的掌握度,只要音樂劇的歌曲一下他就能很自然很投入的去詮釋,然而只要音樂一停,或是非感染力強的歌曲,他的表演就顯得有些僵硬。當然啦~這一部分要歸因於他多首歌曲都是手持麥克風唱的,作為音樂劇演員出身的他,恐怕是很不習慣手上有東西吧,肢體動作因此無法出來,讓他的舞台魅力是大打折扣,再說我已經看慣他身為劇組Leader的老大哥風範,突然之間沒有了一眾綠葉來稱他這朵紅花感覺總是怪怪的。不過呢~我對寇叔在音樂劇舞台上的表現還是十分肯定的,看過他的LM和POTO後(POTO是多倫多網友偷拍的~)就不可能再去質疑他的現場感染力,這場音樂會…只能說是他比較不習慣的一種演出方式吧,這幾年他退下音樂劇舞台全力發展個人的巡迴演唱會,歌唱舞台上的功力應該有大幅的提升吧。
整體來說我對寇叔這場演唱會的評價是相當不錯的,除了他熟練的歌曲外也添加了許多他自己喜愛的曲子,讓這場音樂會成為海外fans了解寇叔的少數管道之一。不過可惜,這場音樂會的後製實在太粗糙了…居然連字幕都沒有,著實考驗本人的英文聽力啊,可憐我聽正常英文都不一定抓得準了,何況寇叔講話時的英文帶著濃重的愛爾蘭腔…聽得十分吃力啊!不過好在這場音樂會中他開口聊天的時間不多,他唱歌的咬字也還算字正腔圓,再加上我接觸音樂劇的這幾年中其實就是反覆考驗自己的英文歌曲聽力,練到現在也有一定的程度了,勉勉強強還是能聽出在唱什麼,不過…真要去抓曲中的感情就難了,也因此多首新曲都很難感動我…對於寇叔這種一個字一個字都用感情去詮釋的演唱者來說,觀眾若只能聽個大概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所以決定要先去找這些曲子的歌詞,然後再從頭欣賞一遍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