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2018倫敦現場】Lehman Trilogy – 鋼索般的金錢遊戲

Lehman Trilogy三位演員: Simon Russell Beale, Ben Miles和Adam Godley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引發歐洲金融海嘯,那一年英鎊從對台幣60元跌落至50元並且從此再也沒有回去過,許多人的一生就此改變

2018年,值此十周年之際,導演Sam Mendes在英國國家劇院執導的【The Lehman Trilogy】贏得劇評一片叫好,整齣戲是一場了不起的大師傑作,是導演、編劇、演員三方缺一不可的炫技,跳脫傳統的Play形式,卻又發揮了Theatre之所以為Theatre的極致
執導過007 Skyfall等好萊塢名導Sam Mendes
他的舞台劇作品也非常驚人,包含去年的The Ferryman及多齣桑坦音樂劇的倫敦版
Lehman Trilogy大概是2018年倫敦秋季檔裡面讓版主最為驚豔的一齣戲,故事內容是2008年破產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的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創立史,事實上整齣戲跨越的時間幅度是163年,從1844年三兄弟中的大哥Henry Lehman踏上美國土地,到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產,三個半小時,兩次中場休息,只用了三個演員,講述這段跨越三代的家族企業歷史。

整齣戲的舞台設計就像是一個旋轉的音樂盒,以透明玻璃隔成大中小三個房間,三位演員在裡面穿梭,手上唯一能夠運用的道具大概就是數個紙箱(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時給世人印象最深的畫面就是一夕間失業的員工們手捧紙箱茫然走出大樓的畫面),搭配後面投影幕簡單的光影變化和旁邊的一架鋼琴,構成極其簡單,卻又讓觀眾震懾的畫面衝擊 
極度天才型的極簡舞台

導演Sam Mendes做這齣戲的第一個問題是: 這樣的故事跟觀眾能有什麼樣的連結? 或者準確一點的說,為什麼觀眾要去在意一個擁有億萬家產的銀行家有什麼樣的家族史?

這其實是很多傳記題材的劇本會遇到的問題,也是很多導演或編劇會去刻意迴避的問題,然而事實上一個故事若無法與觀眾產生連結,那麼這個故事,尤其是在劇場裡所說的這個故事,就失去了所有的意義。

然而當你真的去細看這段家族歷史,其實會發現,這也是整個西方資本金融的演進史,他告訴你,金錢,是怎麼樣從原本的交易生活所需,演變成最後華爾街乃至全球股市的龐大投機遊戲。當你看著一個猶太裔的移民家族,一步又一步,一代又一代地失落了他們的傳統與信仰時,同時失控的,還有這場金錢遊戲。原來走鋼索的不只是1929年華爾街的所羅門,不只是雷曼兄弟,整個金融體系的金錢遊戲其實都在走鋼索,不斷尋找投資機會,不斷發明以錢滾錢的新遊戲機制,但這一切的崩盤往往只在一夕之間,而且或許過了一百年也沒有人能夠真正說清楚為什麼會如此崩盤

在雷曼兄弟所引發的金融海嘯十周年,全世界,尤其是受創最嚴重的歐洲花了十年的時間艱難地從這場浩劫裡緩慢復原,金融分析家們可以告訴大家一百個雷曼兄弟破產的理由,但是Lehman Trilogy卻巧妙地迴避了這個問題的本身,他不告訴你2008年雷曼兄弟是怎麼倒台的,整齣戲就演到倒台的前一刻,對此Simon Russell Beale表示鬆一口氣(笑),但正如演員Ben Miles所說的,當整段歷史講完,其實他也已經告訴你了2008年發生了什麼事,從本質上來說,那不過就是1929年的再一次重現而已

這就是這個劇本最迷人的地方,義大利籍編劇Stefano Massini的原劇本極其隨興而詩意,事實上當導演Sam Mendes第一次拿到英譯版劇本時完全傻眼,整本劇本只有台詞,卻完全沒寫哪句話是哪個角色說的。這就是Stefano Massini給予各個製作的極高自由度,他回答Sam的答案是: 你自己去決定誰說了哪些話。

於是這也成了這個製作極大的特色,角色與台詞的切換是極其自由又富想像力的,感謝英文版改編Ben Power的強大功力,靠著翻譯機去跟原編劇追根究柢之後,將八小時的義大利文劇本,翻譯濃縮成三個半小時呈現在英國觀眾面前。

全劇完全屏棄了金融專業術語,卻使用了各種比喻去描繪雷曼家族每一代接班人不同的特質與金錢遊戲手法,Philip Lehman的能言善辯宛如網球,每一拍都極精準地落在界線之內;Philip Lehman的投資眼光如同看侏儒玩紙牌的手法,極其專注地看準之後下手,所以他的贏牌都不是運氣而是戰略;Bobby Lehman對金錢的追逐如同不知疲倦的跳舞,無邊的勝利,卻在他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悄然落幕


整齣戲最過癮的地方,大概就是只用了三個演員演完所有角色,以最初的三兄弟: 大哥Henry Lehman (Simon Russell Beale飾),二哥Emanuel Lehman (Ben Miles飾),以及小弟Mayer Lehman (Adam Godley飾)為核心,去發展一百多年中所有的角色與故事。 
三個人演所有人
剛開場的節奏是比較溫和的,從2008年破產前的一刻跳回1844年Henry Lehman提著一只皮箱踏上美國土地的那一瞬間,對美國的憧憬,對未來的想像,Henry跟當時的每一個移民沒有什麼不一樣,既興奮又戰兢,充滿希望卻一無所有

這是一個美國夢的故事,這是一個你可以明白為什麼那樣的時代會有“American Dream”這樣的詞出現,在那樣的美國裡,什麼都還沒發生,什麼都還有可能,到處充滿機會,到處等著容納人們對於生活與金錢無盡的想像,Henry Lehman從一家紡織品雜貨店起家,因棉花田大火而轉手做中盤商,在那個還沒人知道什麼是“中盤商”的年代,兄弟三人做得風生水起,Henry早逝後兩個弟弟繼續接手擴張棉花中盤交易,版圖從南方的阿拉巴馬州擴展至紐約

然而以棉花業起家,意味著南北戰爭是致命的打擊,內戰後黑奴解放棉花田荒廢,棉花不再是國家的經濟命脈與黃金象徵,二哥Emanuel Lehman繼承大哥遺願將弟弟Mayer也接到紐約發展,而紐約的貿易交易所從原本的各色商品單獨交易,也逐漸轉變為綜合交易市場,交易本身變得更加形而上,金錢遊戲變得更加虛無飄渺,在這裡的交易者不再需要知道什麼是好的棉花、什麼是好的紡織品、什麼是好的煤炭或咖啡,他們只需要用word交易,這裡好像什麼都賣,但也其實什麼都沒有賣

在雷曼家族的第一次世代交替裡,可以很明顯地從許多小細節裡看到世代之間對於金錢遊戲的認知落差,Emanuel和Mayer還停留在眼見為憑的時代,他們還在執著對棉花榮景不再的失落、談生意看到好的紡織品會突然間分心想知道這是什麼棉花製成的、投資鐵路前Emanuel會想親眼先見到什麼是鐵路……

然而Emanuel的兒子Philip Lehman (Simon Russell Beale飾)已經迅速長成合格的接班人,生於紐約長於紐約,他沒有來自猶太背景的包袱,沒有來自德國移民背景的惶恐不安,他習慣於這個充滿虛無文字卻需要異常敏銳精準直覺的金錢遊戲,當記者問兩位老Lehman什麼是他們生意的核心時,Emanuel回答咖啡或煤,Mayer回答棉花,而Philip卻微笑著回應: Money. Ordinary people use money to buy things. We, bankers, use money to make more money. Our flour, is money. 劇本在這裡下了註解: 兩位老Lehman就像是一個做了一輩子的烘培師傅,卻突然不知道什麼是麵包了


故事進行到以Philip這一代為主體時節奏就開始加快了,Mayer的兒子Herbert Lehman (Ben Miles飾)完全不適合這場生吞活剝的金錢遊戲,對於什麼都要講公平正義的Herbert而言,Philip為他指了一條明路 – 去當政治家吧。


舞台一轉,時間到了1920年代,Emanuel和Mayer都已經過世,Philip每天熱衷於他的鋼索金錢遊戲,Philip的獨子Bobby Lehman (Adam Godley飾)已經成年逐步接手家族企業,他苦口婆心地奉勸著父親暫緩腳步,也有意無意間提高投資於藝術與娛樂產業的資金比例,然後就是1929年,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經濟大恐慌,華爾街股市一夕間崩盤,劇本裡面只用了一個形容: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an walked in the air…fell. 
全劇劇眼: The Man Walked in the Air

30年代大蕭條過後,屬於Bobby Lehman的時代開始,整齣戲的節奏更往上加快了一倍,市場行銷的時代來臨,當消費不再只因基本需求而產生,當消費更多是憑著直覺對奢華的追逐,銀行家的黃金時代到來,人們更多向銀行借錢,銀行家們更樂於以錢滾錢,Bobby無限上綱的金錢舞蹈至死未休,Bobby死後雷曼家族再無人繼承公司,Lehman Brothers在外人手中多次挺過金融危機,走過九一一恐攻,卻最終倒在2008年的次級房貸危機上,美國政府與英國巴克萊銀行同時收手決定不救Lehman,163年的老字號投資銀行轟然坍塌,隨即引發2008年金融海嘯


三個半小時,你很難想像導演是怎麼樣用三個演員講完了這個故事,整齣戲的表現手法不像單純的對詞對戲,反倒更像一場強大的交響編曲,配樂是跟著演員們邊排練邊創作的,幾乎在所有的場景中都沒有中斷過,音樂讓整個舞台像一個大型的音樂盒,演員在其中的對白拋接迅速俐落,卻又優雅從容,每一個瞬間的表演都彷彿看到三位演員翩翩起舞、層層遞進卻又天衣無縫的完整相連。

三位演員要演的不只是雷曼家族的幾個主要核心人物,也包括扮演彼此的妻子、岳父、兒女、嬰孩、路邊吵鬧奔跑的小孩、收音機(?)、婢女、路旁經過的老人或百歲的猶太老拉比,每一次的角色切換都是沒有上下場、沒有變裝、沒有道具的,但是就在那0.1秒間的轉換,Simon, Ben和Adam就是能用眼神舉止或聲音轉變讓觀眾知道他現在是18歲的阿拉巴馬州少女,是100歲的猶太老拉比,還是玩著父親鬍鬚的四歲孩童…這中間的條理默契看起來行雲流水宛如天成,背後所聚積的絕對是每位演員幾十年功力,以及導演編劇竭盡心力地精準計算。


Lehman Trilogy,他告訴你一個家族的故事,他也告訴你世代之間不變的哀愁,最後當場景再轉回到Henry Lehman的身上,他從自己那個門會卡住的小雜貨店指著旁邊的大房間說: 再過一分鐘,電話會響起來,一切就都會結束,但你要記得,這一切的開始是從三個德國鄉下的猶太裔兄弟,帶著他們的皮箱,夢想著他們的美國

這是一個投資銀行家的故事,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建立了整個宇宙,眼看他樓塌了,這也是一整個世代的故事,雷曼兄弟如何走到了今天,西方資本金融就怎麼走到了今天,我們對於金錢遊戲的定義就怎麼走到了今天。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說萬惡吸血的資本銀行家,但在這個故事裡,更多時候你所看到的,只是一個家族怎麼樣在每一個時機下找到不同的方法繼續生存下去,他們很努力地往前走,很努力也無比聰明地求生存,正如你我一樣,在故事的最開始,我們都只是夢想著那個無限可能的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原編劇Stefano Massini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同時接受了天主教與猶太教的教育,他對於猶太裔移民代代之間逐步失去自己的傳統與信仰有非常深刻的感觸,這是Stefano最初寫這個劇本的初衷。於是在劇中其實可以看到編劇在很多看似不經意的小地方去提及猶太傳統,以及在一個又一個Lehman被埋葬在美國這片土地時,那悼念的宗教傳統如何一次又一次地被逐步捨棄
或許整齣戲埋藏在金融遊戲表面下更深的哀愁,其實也是每一個移民家族,如何在一代一代順應環境生存的過程中,無可避免也逐漸失去他們自己的根與最初的初衷

Lehman Trilogy的音樂與舞台設計幕後

Lehman三兄弟訪談

最後不免俗地要來介紹一下版主心愛的National Theatre和演員們
開場前人聲鼎沸的NT大廳,Lehman此次是在NT三劇場中的中型劇場The Lyttelton Theatre演出

SRB這幾年真的非常活躍於舞台劇、莎劇與音樂劇
版主最早認識他是從Sondheim音樂劇開始,這幾年他陸續把老莎的重要角色都演了一遍
雖然不一定都盡如人意,但也幾乎是莎劇這幾年的當紅炸子雞了
接下來的下一檔計畫將是年底在Almeida的Richard II

The Arm - Emanuel Lehman演員Ben Miles
這幾年很活躍於影集的Ben Miles也累積了一定人氣,包含在The Hollow Crown和The Crown裡面都帥到掉渣的演出

The Potato - Mayer Lehman演員Adam Godley
非常驚人的口技和演技,劇中挑戰三分鐘內變換詮釋八個不同類型的女人贏得滿堂彩

NT最後一場結束的演員露臺慶功宴...
沒有啦 就是喝個酒,然後把自己的東西打包一下就大包小包出來叫車準備滾蛋XD
不過英文版編劇Ben Power有非常夠意思的出現,然後順便跟隔壁埃及豔后的演員們聊個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