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6年10月23日 星期一

評法式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

首先要感謝林老師大方外借DVD使我得以一飽眼福~接下來要跟她借歌劇版的~感謝啊感謝~^^

這部音樂劇可說是法國成名的第二部(悲慘世界是改編成英文版後才出名,不算~),說實話我對第一部法式音樂劇《鐘樓怪人》(NDDP)的印象實在是不怎麼樣,對於號稱曲風更加流行的《R&J》也就更加提不起興趣來。

基本上,R&J在場景、舞台、服裝的處理上很讓我聯想到韋伯的《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簡稱JCS),同樣是以古代為背景,卻採用大膽前衛的舞台和服裝效果,說實話,我對這種自以為結合現代與古典的手法極為反感,也因此我看R&J片段時對其沒有一點好感,不過,R&J勝過JCS的地方或許是他還未脫劇情本身所設定的框架,不會讓人有荒腔走板的感覺。



在我所最關心的「曲風」問題上,毫無疑問的,作曲者走了流行的路子,本來嘛,他自己就是寫流行歌出身的,怎麼也不能要求人家變出個學院派的東西來的你說是不是。不知道為什麼,同樣是流行風格,甚至R&J比NDDP更加流行,配器上還瘋狂使用電子混音,整體的感覺來說,我竟是對R&J有較多的好感!其實今天我一邊看一邊在納悶,怎麼這裡聽得就比較入耳,NDDP我卻是硬撐著聽完的呢?想來想去,歸納出幾點來,以後有想到再補充:

一、曲式的平衡:我對NDDP的印象是沉到不行,不錯,鐘樓怪人的故事確實很沉重,但是也不能那樣從頭沉到尾,對於一齣音樂劇來說,太沉的曲風,寫得再好也很難消化,悲慘世界(LM)的故事難道不沉嗎?可是荀白克卻很注意在變著法子平衡曲式。R&J的故事主題沒有NDDP或LM來得厚重,在平衡曲式上不需要像荀白克那樣辛苦的見縫插針,再加上整體偏向流行,搞個R&B便能搞定一切,所以整齣劇給我的感覺不沉不悶,卻也不至於過度浮躁,這點還是要歸功作曲家的,分寸拿捏很重要,沉悶的如NDDP,浮躁的就如JCS,傑哈很聰明的沒有重蹈覆轍。

二、合唱的氣勢:我個人是很喜歡合唱的,總覺得合唱曲所帶出的氣勢和感染力是無可比擬的。現在想來或許這是我為什麼那麼喜歡LM的原因之一,LM的合唱曲編寫之多之精采,在音樂劇史上怕是無人能及了,讓我聽得是直呼過癮啊!NDDP很大的一個缺點是唱獨角戲,角色沒幾個,又多是各唱各的,唯一的亮點大概是少數幾首二重唱或三重唱,至於合唱曲…可以說幾乎是完全沒印象的,缺乏感染力是我對NDDP存留最深的觀感,看NDDP我必須強迫自己進入故事之中,而沒辦法完全被音樂帶進去。至於R&J,合唱雖然不多且多為背景,但總也是勝過NDDP一大截了,雖然比起LM這等資源經驗都充足的英式音樂劇還是不如,譬如說~用現成的錄音帶合唱缺乏臨場感、整體合唱沒有特別的編寫、合聲幾乎聽不出來、沒什麼層次感等等,但畢竟音樂劇不是法國土生土長的東西,也就不必苛責太多了。

三、一曲配一人:我很欣賞LM的就是一人一主題,法式音樂劇不知道是做不到還是不願意做,反正NDDP和R&J都未曾聽到主導動機的運用(其實LM的法文原唱版也沒有~),不過R&J在一人一曲的編排上做得還是算相當不錯。除了男女主角外,各配角幾乎是一人都有一首的獨唱,唱自己的心聲也唱出這個角色的特質;NDDP在這點上就比較混亂,沒幾個角色卻互相交雜得厲害,以致於有歇角色看完後仍不太敢肯定他的定位為何。

四、劇情與舞蹈的結合:法式音樂劇有三大特色,其中之一便是必有專業舞者伴舞,這點在R&J和NDDP中都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不過在NDDP中舞蹈給我的感覺是與劇情分開的,當然不能說毫無關係,但整體而言是獨立的兩個系統,你唱你的,我跳我的,這種方式讓我的情緒很難透過舞台畫面的呈現進入劇情中;R&J在這方面做了改善,舞者不斷,但無論在服裝或肢體動作方面都能與劇情做配合,幾位歌者包括男女主角也都是能歌能舞的人,不時插入舞群中來上一段,感覺整個故事的脈落走向還是與舞蹈結合的,觀眾更能透過不只音樂~而是舞蹈來進入劇中世界。

五、我個人的期待:接觸NDDP前一直不斷接收到來自各方的訊息,說這部劇的音樂怎麼怎麼的棒,那時迷上LM也沒多少日子,想著故事同樣是源自雨果的作品,又同是法國人作曲,自然對之寄予厚望,一看之下那失望是可想而知的了,我對古典曲風、合唱、聲樂技巧等等的要求他是一樣也沒達到,那種毫無預警從高期待的摔落讓我根本再也不想聽第二次。R&J不一樣,一方面在繼續爲LM癡狂的一年多裡又陸續往不同的音樂劇伸展觸角,對於新作品早已興趣缺缺,就連曾經大師級的荀白克等人近年推出的也都不怎麼樣了,就更別提和NDDP一般的法式音樂劇;另一方面林老師也已經事先幫我打過預防針,讓我知道這部劇比NDDP更加流行化,已有心理準備,自然也就容易接受得多。

六、對於非英語音樂劇的接受度:雖然對於不熟悉的語言我的接受度還有待加強,但這一年多來除了NDDP外還有Elizabeth等德語音樂劇的薰陶,再加上順手拿到了LM全世界26個官方版本的片段,22種語言不斷的輪流轟炸下,真是要不習慣也難了,也因此此次再接觸法語音樂劇也就沒有太多的障礙。



談完了曲式,就再來談談我的觀念中一直是音樂劇裡面最最重要的成分---聲樂。我在論壇裡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唱不好,對不起,這場演出對我來講已經全毀;在評論音樂劇歌手時,我的標準就是---他的聲音能不能讓我「驚豔」!R&J選用的卡司群可說是全面年輕化,自從看過POTO電影版後這種刻意的年輕化選角就很讓我心驚,某種程度來說我是挺贊同歌劇那套「只認聲音不管長相」的不成文規定的。可能因為看到卡司年輕,對他們的要求就不會那麼高,譬如我會對Colm聲音的每個轉折斤斤計較,哪場狀況好不好都能挑出來,但對於R&J的兩個年輕主角基本到位也就行了。

出乎意料的是,整體來講大部分人的聲音都不錯(可能也是因為這樣的曲子很難聽出功力來吧~),男主角的聲音細緻,感覺聲音有出來有放開,當然不能拿英美經典來要求他,就一個流行歌手而言已算相當不錯;女主角的聲音感情很豐富,十五歲的年紀就能將歌聲和演技結合得這麼好實在相當不簡單,高音部分以流行唱腔來說已經十分難得,那樣高的音處理得並不吃力,人長得甜甜聲音也甜甜的~聽著就很舒服。

比較有意見的會是幾個配角的部分,奶媽一定要說的,呼呼~很棒!一聽就知道是歌手出身,唱得很動情,高音也完全打開,當然啦~還是以流行歌手的標準來說,這麼從容不迫的長高音真是難得一見!不過嘛,配角中還是有讓人不太滿意的,例如蒙特鳩夫人的聲音就太緊,嘴是開了,但聲音沒開,聽了這麼久音樂劇還很少聽到這樣糟糕的聲音;卡布雷特伯爵的聲音也有差不多的毛病,所以在唱唯一的獨唱曲「呵護一個女孩」時,他的全身心投入是很叫人感動,可惜聲音成了瑕疵;另一個糟糕的是神父,沙啞、陰沉、發音還含含糊糊的,當然,可以猜想到這是傑哈選角時刻意的安排,也可以猜出作曲者要表達什麼,但無論如何我就是不喜歡這種處理方式,讓我很難受。



在形而上的象徵意涵中,個人頗欣賞「死神」這一角的特別構思,這是一個極度明顯的象徵性角色,通常在音樂劇中這樣的抽象象徵會用音樂的形式表達,最常見的就是主導動機形式。姑且不論傑哈如此安排是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作出一段主導動機來穿插於全劇(基本上我認為這個假設成立的可能性頗大),但直接用演員點出確實有創意,也更清楚表達出細微部分的暗示,且使全劇的劇情與舞蹈間的配搭更加緊密。不過這樣的創意也只能出現在這種故事結構較為單純的音樂劇裡,如果是像NDDP、LM或是西貢小姐(MS)這種劇情層次豐富,要表達概念全面而多元的劇中,這樣的手法可就不適用了。



最後要來談的是劇情,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莎翁所謂的愛情巨著以現在看來簡直是老套俗爛的情節,尤其碰上我這種對情情愛愛特別沒興致的人(哎喲~這種東西沒深度嘛…小情小愛怎麼比得上LM人性的光輝、MS母性的偉大呢?)。不過嘛,要看這部劇就要有些心理準備,Logo設計都這麼大一顆愛心擺那了,誰都知道是個愛情故事,我比較有意見的主要不是在劇情本身,而是他在其中所要帶出的意象。

大門時我們的小組輔導英國宣教士安姐曾經提過,歐洲無神論最盛行的國家就是法國,或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LM在全世界受盡歡迎,卻獨獨在法國沒人要看,一個宣揚信仰價值與基督救贖的故事法國人顯然不太感興趣;反觀法式音樂劇中目前做出點成績的NDDP和R&J所帶出的背後價值觀竟出奇的一致,他們不約而同的宣告上帝已死,他們的故事都帶到一個神職人員最終離開神。NDDP是大膽露骨的直接唱出上帝已死,若說這只是為了配合雨果原著的劇情需求,那麼R&J從選角開始的一連串動作就更加耐人尋味了,第一次看R&J在神父一出場時就微微愣住,不是柴可夫斯基在交響詩中所表現的莊嚴神聖,而是一個眼睛半張半閉、唱歌模模糊糊、聲音沙啞難聽的禿頭矮子…幕後花絮中這位演員表示他知道被選上時很驚訝,別說他驚訝,我都驚訝,選擇這樣的一個形象,製作團隊所要表達的東西不言可喻,難道這就是現今法國人普遍的價值觀?刻意貶低基督信仰的價值竟是法國人引以為樂的一件事?好似當年台灣人不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不愛國一般…

音樂劇,是文化的產物,因此會出現美國重劇情、英國重聲樂技巧而法國卻重視音樂與舞蹈的結合,而從其後所表現的隱喻來看,法國的文化中對信仰的輕蔑與鄙視是否已經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了呢?(嗯…荀白克和鮑里爾算例外好了…他們兩個實在有夠不法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