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that Smaller World which is The Stage, and that Larger Stage which is The World.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與妳相遇兩週年---《悲慘世界》One Day More!
今天是我在陽明的第三場運動會,也是我與《悲慘世界》相遇兩週年~
兩年前,就是因為運動會兩次點名中間的空檔太無聊,才跑去圖書館抽了這片來看,豈知這一看下去便徹底淪陷...直到走回山頂點名的路上,眼淚都還掉個不停~
兩年的時光裡,《悲慘世界》始終沒有離開過我的mp3,沒有離開過我家DVD櫃中的熱門影片區~
在做完全劇41首曲目評析的音樂報告後,我原以為我會聽到膩聽到想吐~
不料,這份花了我半個學期心血的音樂報告卻彷彿打開了我聆聽音樂劇的耳朵~
我變得對音樂更敏銳,變得對歌聲更挑剔,也變得跟十週年演員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文豪雨果一生最重要的史詩巨著~
《悲慘世界》也是法國作曲家Shonburg與Bonbil最重要的音樂劇作品~
兩年的光陰不僅沒有讓我挖空這部音樂劇的內涵~
反倒是每次聽,都能察覺出作曲編劇作詞者更細膩的心思,更隱晦的伏筆~
這種驚喜,兩年來從沒斷過,我似乎必須承認,這部劇的內涵似乎永遠挖掘不完~
這個影片是去年10月7日,《悲慘世界》在倫敦21歲生日的紀念演出~
21歲,不是什麼特別的數字,卻是本劇勇奪"全世界連演時間最長音樂劇"的光榮時刻~
21年不間斷的演出,換過無數個Valjean和Javert,歷經老中青三代的觀眾,卻帶起了同樣的感動~
本片是由製作人卡麥隆在倫敦皇后劇院官方拍攝最後一個慶祝演出---由新舊卡司同台演唱One Day More~
開頭領銜主唱的是1985年首演的原班卡司,大合唱部分穿著戲服從後台跑進來的是當前倫敦卡司~
原班演員包括領頭的Colm Wilkinson、Michael Ball、Rebecca Caine、Frances Ruffelle、Patti Lupone
現任演員則包含了John Owen-Jones...其他不太有名的就不太認識....@@
僅以此文紀念上個月剛滿22歲的《悲慘世界》,遙祝這個音樂劇史上的傳奇能永駐倫敦西區!!!
(最起碼也要駐到我存夠人生第一筆積蓄好飛去看現場啊~~~)
{###_angalagna/32764/1696996834.jpg_###}
圖片介紹:去年21週年慶功宴上的新舊卡司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任Valjean-Colm Wilkinson在十週年音樂會中大出風頭時,站在他旁邊的這位現任Valjean-John Owen-Jones還只是後面大合唱團中的一員呢!不過可別小看他喔~他可是史上最年輕的Valjean(26歲開始演),也是西區最受好評的《悲慘世界》演員,人氣之高都可以蓋過首演的Colm了呢!!
不變的熱情---音樂劇金童Michael Ball
影片簡介:這是音樂劇超人氣巨星Michael Ball於今年八月下旬在英國的演出,一曲This is the Moment技驚四座,更讓一向挑剔的我驚艷不已,不得不讚嘆比起十年前的那場演出,他的功力顯然又更上了一層樓!掌控現場氣氛的本事更加出神入化~
歌詞:
This is the moment!
This is the day,
When I send all my doubts and demons
On their way!
Every endeavor,
I have made - ever -
Is coming into play,
Is here and now - today!
This is the moment,
This is the time,
When the momentum and the moment
Are in rhyme!
Give me this moment -
This precious chance -
I'll gather up my past
And make some sense at last!
This is the moment,
When all I've done -
All the dreaming,
Scheming and screaming,
Become one!
This is the day -
See it sparkle and shine,
When all I've lived for
Becomes mine!
For all these years,
I've faced the world alone,
And now the time has come
To prove to them
I've made it on my own!
This is the moment -
My final test -
Destiny beckoned,
I never reckoned,
Second Best!
I won't look down,
I must not fall!
This is the moment,
The sweetest moment of them all!
This is the moment!
Damn all the odds!
This day, or never,
I'll sit forever
With the gods!
When I look back,
I will always recall,
Moment for moment,
This was the moment,
The greatest moment
Of them all!
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能有怎樣的熱情?
一個人對工作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
二十二年前,年僅25歲的Michael Ball因著《悲慘世界》的Marius一角,踏進了音樂劇的圈子~
二十年前,27歲的Michael Ball憑著一部不怎麼成功的《Aspect of Love》成為音樂劇界家喻戶曉的人物,只因他唱紅了著名的"Love Changes Everything",開創"人紅劇不紅"的窘境~
十二年前,35歲的Michael Ball以《悲慘世界》原班人馬的身分站上皇家愛爾伯特廳的舞台,與夢幻卡司攜手創出令全世界劇迷至今難忘的音樂盛宴~
九年前,38歲的Michael Ball以安德魯洛伊韋伯手下第一愛將之姿成為韋伯五十歲生日音樂會的超級台柱,成名曲"Love Changes Everything"成為大壓軸,最後聲勢驚人地蓋過現場所有音樂劇巨星~
今年,47歲的Michael Ball一出場,得到的是台下觀眾起立鼓掌的最高敬意~
二十二年過去了~
從俊帥小生到中年發福的老頑童~
從青澀的配角到萬眾爭睹的超級巨星~
Michael Ball的音樂劇生涯就如同他的第一部作品《悲慘世界》,始終長紅不墜~
每一場演出,每一次出場,看到的都是他自信滿滿又略帶孩子氣的笑容~
他熱愛這個舞台,也熱愛這份工作~
是什麼樣的因素,使一個從未接受過正統聲樂訓練的音樂劇演員能有這樣大的成功?
是什麼樣的性格,締造了音樂劇史上無人能敵的超人氣?
我想~他對音樂劇的熱情,是最大的關鍵~
他對音樂的熱愛,使他每一次站上舞台都帶著幸福自信的微笑~
他對歌唱的熱情,使他能夠很自然地去體會觀眾在劇院在音樂廳裡的感動~
他的舞台生涯並不單單只是工作,而是一種享受,享受與觀眾一起感動的感動~
這些年,每一次看他演出,不僅僅會為了他那越來越氣勢萬鈞的腹腔共鳴而讚嘆(唉~意思就是他的身材越來越有優勢~)~
更多的時候,是很喜歡看他在舞台上的神情,那種悠然自得,那種無法壓抑的興奮,那種對自己唱出的每一首曲子的鍾愛,這種情緒總是自然而然地感動著同樣熱愛音樂劇的我~
只是...為什麼我覺得自己似乎很難理解Michael Ball這種對工作感受~
我的功課,我將來的工作,都可以預見...那不會是我的享受~
可是從許多人的身上我卻看到...
只有當你的工作是你的熱情,是你的享受的時候~
你才有可能真的把工作做好,你才真的有可能更上一層樓~
今年的Faenol Festival讓我再一次對Michael Ball驚艷~
看到他在專訪中談起音樂劇演出的眉飛色舞,卻也讓我狠狠地羨慕著他...
羨慕他的熱情,羨慕他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人生舞台~
{###_angalagna/6/1138602049.jpg_###}
{###_angalagna/32764/1696996833.jpg_###}
圖片說明:(唉~Michael Ball這下還真成"ball"了...@@)
第一張---1989年初嚐走紅滋味的球球受邀演唱成名曲"Love Changes Everything"
第二張---2007年已近中年的球球出席Faenol Festival,16年裡面發福了不少,不變的是無可匹敵的自信~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音樂劇]追尋自我?---談德語音樂劇《Elisabeth》
{###_angalagna/32764/1696996831.jpg_###}圖片說明:奧匈帝國皇后Elisabeth與象徵自由的死神對峙
德語音樂劇《Elisabeth》自1992年首演以來獲得佳評無數,此後更是每次復排必定引起轟動,十三年後的維也納復排中依然可看到全場座無虛席的盛況。這部劇的成功,作曲者、作詞者、導演、美術總監的功勞絕不可少,但更應該歸功的,其實是編劇的成功。這部劇的深度極深,內容與歌詞都發人深省,它所展現的豐富層次,自《悲慘世界》後我再沒在哪部劇中看到。
整體來講,《Elisabeth》的呈現方式很像另一部有名的傳記音樂劇《Evita》(電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原始版本),都是使用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角色綜觀主人翁的一生,以敘述的方式帶過主角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然而,此劇的層次又比《Evita》再高一些,《Evita》劇本對Peron夫人的觀點相當明確,說書人Che的感受等於全劇對Peron夫人的評價,旨在推翻阿根廷人心目中的國母,為這位生前身後都極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下了註腳,從鄉下小歌女到總統夫人的歷程處處透著污穢和諷刺,也難怪阿根廷人極其抗議這部劇了。
《Elisabeth》編劇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它對這位歷史人物始終不加褒貶,忠實呈現了她的一生,卻又毫無既定的主觀立場,儘管有一位說書人,但說書人Lucheni的觀點並不能代表全劇對Sisi的評價,劇中的各個人物對Sisi都自有一套看法,而真正的Sisi究竟如何卻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看完本劇的感覺不是能立刻對Sisi公主下結論,而是去思想這個人的追求,她的難處,她的犧牲,她的悲傷,以及…她的殘酷與自私。
如果說《Evita》試圖將Eva塑造成一位有血有肉的國母,那麼算是相當不成功的了,儘管Eva也有自己的背景與悲哀,但全劇基本站在嘲諷她的立場。而《Elisabeth》卻真正展現了一個立體而真實的Sisi。
《Elisabeth》敘述的是奧地利皇帝Franz Joseph的皇后Elisabeth的故事。全劇不單單白描Elisabeth的一生,而是包含了來自謀殺者Lucheni、丈夫Joseph、兒子Rudolf、婆婆Sophie眼中的Elisabeth,多元的視角呈現了奧地利皇后掙扎矛盾的一生。
一位熱愛自由的公主~
一場出乎意料的相親~
一個天真的愛情抉擇~
造就了Elisabeth的悲劇,她之所以為悲劇不是因為最後被刺殺(其實那對她來講或許是一種解脫…),而是她這一輩子都活在自我的拔河中,最後…傷人傷己。
劇中發人深省的場景很多,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第一幕的「Nichts ist schwer」(天下無難事)和第二幕「Wenn Ich Dein Spiegel Waer」(黑夜之舟)的對照,曲調一樣,但一首是Sisi和Joseph的定情曲,天真地唱著當有愛情時天下就再無難事,另一首卻是數十年後兩人的訣別曲,Joseph依然深愛Sisi,Sisi卻已經看清兩人的差異太大,儘管愛情仍在也無法跨越鴻溝。
第一次看到「Wenn Ich Dein Spiegel Waer」(黑夜之舟)時眼淚差點掉下來,不是不愛了,其實這對怨偶之間依然相愛極深,尤其是Joseph,經歷數十年的歲月,Sisi年華老去美貌不再,儘管Joseph中間有過出軌外遇,但是十八年的分離卻沒有讓他對Sisi的感情淡去,數十年的婚姻裡他為她破了許多的例,竭盡所能的給她她要的自由,甚至不惜反抗他從來不敢反抗的母親。多年的等待,換來的卻是Sisi一句…別傻了…Sisi終於認清相愛的兩人中不是只有愛情就能維繫一切,兩人的包袱太不一樣,她所要的Joseph永遠也給不了,既然如此則不如歸去…
這是很讓人心痛的,沒有誰對誰錯,怪只能怪當初兩人太傻,根本不該踏入這段婚姻中,Joseph早在「Nichts ist schwer」(天下無難事)警告過她與皇帝在一起是沒有自由的,要分擔的不只是愛情,更是彼此的責任,曾經年少的天真,讓Sisi付出了一生昂貴的代價。到了晚年,她終於領悟到,他們不過是兩艘在黑夜中相遇的小船,相逢,卻擦身而過,換來的只是彼此更冷的心,與孤獨一生的命運。
劇中巧妙安排了Tod(死神)一角,Sisi在遇到Joseph前曾在一次接近死亡的經歷中主動向死神告白,而在全劇當中,其實男主角不是Joseph而是Tod。從頭到尾,死神總是在Sisi生命中最關鍵的時刻出現,甚至不乏與Joseph正面交鋒的時刻,在Sisi的人生中,Tod不斷呼喚Sisi放下一切來陪他,也不斷在她耳邊呢喃她真正愛的人其實不是Joseph而是他。
死神在全劇的角色吃重,不是因為它象徵死亡,而是因為…他象徵了Sisi的自由,Sisi熱愛自由,在遇到Joseph之前就是,儘管Joseph竭盡所能的給了她他所能給的最大自由,然而「皇后」的身分依然束縛住了Sisi的人生,Sisi對自由的要求太高,以至於她無法全心愛Joseph,為Joseph拋棄一切。劇中的Sisi與其說是在丈夫與死神之間掙扎徘徊,不如說是在皇后的身分與自己的自由間矛盾不已,Tod其實看得冷靜透徹,Sisi真正愛的其實是他,是自由,是她自己。
Sisi的人生是一場莫大的悲劇,她一直在追尋一些東西,但是卻也始終弄不清自己在追尋的究竟是什麼。當童話的愛情趨於粉碎時,Sisi堅定地唱出「Ich Gehoere Nur Mir」(我只屬於我自己),那個時候她要的是那份活出自己的人生;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奪走時,她依然用這個曲調與丈夫進行談判;當她得到了兒子的教養權時,卻又毫不遲疑地扔下兒子四處出訪;當她成為了匈牙利的皇后,她得意的向死神宣告她的勝利,並且堅信自己已經開始熱愛生活,但是之後的日子卻是一次又一次不停的出訪和追尋……
數十年的光陰在她不斷的追尋中匆匆而過,她不想做丈夫的影子而想活出自己卻又茫然不知「自己」究竟是什麼。在尋尋覓覓中,光鮮的成功只帶來了她更深的失落,過於苛刻的要求將丈夫推離了自己身邊,盲目的追尋中葬送的是兒子的人生和生命。趴在愛子墓前痛哭的Sisi卻還沒有真正明白,就是因為她對自己的茫然讓她幾十年來聽不見兒子孤獨的呼喚,而親手造成了Rudolf絕望的自殺。
大陸網友喜歡《Elisabeth》,他們喜歡Sisi勇於活出自己追尋自由。
可是,卻沒有人能否認,Sisi的人生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她不知道什麼是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十多年走訪各國,從一開始的追尋自由,到最後漫無目的的茫然。年輕時,Tod多次的邀請都讓她狠狠的回絕,她不想背叛丈夫,更不想過早結束年輕的生命,有太多的東西她還沒找到也還沒經歷過,但到了晚年…當生命的目的最終仍是茫然時,Sisi疲憊而欣然地投入死神的懷抱,她依然在唱「Ich Gehoere Nur Mir」(我只屬於我自己),但她依舊不知道何為「自己」……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的一生,要追求的,又是什麼?
很多人告訴我,他們相信自己,要活出自己…但是,「自己」又是什麼?
Sisi很勇敢,她勇於反抗,勇於追尋~
但是…人若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再勇敢,也只是寫下一幕更悲壯的悲劇而已~
奧地利皇后Elisabeth的一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看完《Elisabeth》,對這位奧地利皇后有同情有惋惜卻沒有批判~
故事到最後沒有結論,因為…Sisi這一生都沒有答案~
我很幸運,在十八歲那年有了答案,你,有嗎?
{###_angalagna/32764/1696996832.jpg_###}
圖片說明:Sisi與Joseph無望的愛情~
你很難說,這段悲劇的婚姻是因為Joseph的身分,或是因為Sisi的固執~
在我看來,Sisi從未認清婚姻的責任與為人妻母應有的犧牲~
婚姻,本來就是雙方彼此成全~
Sisi堅持做自己的勇氣固然可嘉,卻是婚姻生活中最不可取的自私~
德語音樂劇《Elisabeth》自1992年首演以來獲得佳評無數,此後更是每次復排必定引起轟動,十三年後的維也納復排中依然可看到全場座無虛席的盛況。這部劇的成功,作曲者、作詞者、導演、美術總監的功勞絕不可少,但更應該歸功的,其實是編劇的成功。這部劇的深度極深,內容與歌詞都發人深省,它所展現的豐富層次,自《悲慘世界》後我再沒在哪部劇中看到。
整體來講,《Elisabeth》的呈現方式很像另一部有名的傳記音樂劇《Evita》(電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原始版本),都是使用一個冷靜的旁觀者角色綜觀主人翁的一生,以敘述的方式帶過主角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然而,此劇的層次又比《Evita》再高一些,《Evita》劇本對Peron夫人的觀點相當明確,說書人Che的感受等於全劇對Peron夫人的評價,旨在推翻阿根廷人心目中的國母,為這位生前身後都極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下了註腳,從鄉下小歌女到總統夫人的歷程處處透著污穢和諷刺,也難怪阿根廷人極其抗議這部劇了。
《Elisabeth》編劇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它對這位歷史人物始終不加褒貶,忠實呈現了她的一生,卻又毫無既定的主觀立場,儘管有一位說書人,但說書人Lucheni的觀點並不能代表全劇對Sisi的評價,劇中的各個人物對Sisi都自有一套看法,而真正的Sisi究竟如何卻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看完本劇的感覺不是能立刻對Sisi公主下結論,而是去思想這個人的追求,她的難處,她的犧牲,她的悲傷,以及…她的殘酷與自私。
如果說《Evita》試圖將Eva塑造成一位有血有肉的國母,那麼算是相當不成功的了,儘管Eva也有自己的背景與悲哀,但全劇基本站在嘲諷她的立場。而《Elisabeth》卻真正展現了一個立體而真實的Sisi。
《Elisabeth》敘述的是奧地利皇帝Franz Joseph的皇后Elisabeth的故事。全劇不單單白描Elisabeth的一生,而是包含了來自謀殺者Lucheni、丈夫Joseph、兒子Rudolf、婆婆Sophie眼中的Elisabeth,多元的視角呈現了奧地利皇后掙扎矛盾的一生。
一位熱愛自由的公主~
一場出乎意料的相親~
一個天真的愛情抉擇~
造就了Elisabeth的悲劇,她之所以為悲劇不是因為最後被刺殺(其實那對她來講或許是一種解脫…),而是她這一輩子都活在自我的拔河中,最後…傷人傷己。
劇中發人深省的場景很多,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第一幕的「Nichts ist schwer」(天下無難事)和第二幕「Wenn Ich Dein Spiegel Waer」(黑夜之舟)的對照,曲調一樣,但一首是Sisi和Joseph的定情曲,天真地唱著當有愛情時天下就再無難事,另一首卻是數十年後兩人的訣別曲,Joseph依然深愛Sisi,Sisi卻已經看清兩人的差異太大,儘管愛情仍在也無法跨越鴻溝。
第一次看到「Wenn Ich Dein Spiegel Waer」(黑夜之舟)時眼淚差點掉下來,不是不愛了,其實這對怨偶之間依然相愛極深,尤其是Joseph,經歷數十年的歲月,Sisi年華老去美貌不再,儘管Joseph中間有過出軌外遇,但是十八年的分離卻沒有讓他對Sisi的感情淡去,數十年的婚姻裡他為她破了許多的例,竭盡所能的給她她要的自由,甚至不惜反抗他從來不敢反抗的母親。多年的等待,換來的卻是Sisi一句…別傻了…Sisi終於認清相愛的兩人中不是只有愛情就能維繫一切,兩人的包袱太不一樣,她所要的Joseph永遠也給不了,既然如此則不如歸去…
這是很讓人心痛的,沒有誰對誰錯,怪只能怪當初兩人太傻,根本不該踏入這段婚姻中,Joseph早在「Nichts ist schwer」(天下無難事)警告過她與皇帝在一起是沒有自由的,要分擔的不只是愛情,更是彼此的責任,曾經年少的天真,讓Sisi付出了一生昂貴的代價。到了晚年,她終於領悟到,他們不過是兩艘在黑夜中相遇的小船,相逢,卻擦身而過,換來的只是彼此更冷的心,與孤獨一生的命運。
劇中巧妙安排了Tod(死神)一角,Sisi在遇到Joseph前曾在一次接近死亡的經歷中主動向死神告白,而在全劇當中,其實男主角不是Joseph而是Tod。從頭到尾,死神總是在Sisi生命中最關鍵的時刻出現,甚至不乏與Joseph正面交鋒的時刻,在Sisi的人生中,Tod不斷呼喚Sisi放下一切來陪他,也不斷在她耳邊呢喃她真正愛的人其實不是Joseph而是他。
死神在全劇的角色吃重,不是因為它象徵死亡,而是因為…他象徵了Sisi的自由,Sisi熱愛自由,在遇到Joseph之前就是,儘管Joseph竭盡所能的給了她他所能給的最大自由,然而「皇后」的身分依然束縛住了Sisi的人生,Sisi對自由的要求太高,以至於她無法全心愛Joseph,為Joseph拋棄一切。劇中的Sisi與其說是在丈夫與死神之間掙扎徘徊,不如說是在皇后的身分與自己的自由間矛盾不已,Tod其實看得冷靜透徹,Sisi真正愛的其實是他,是自由,是她自己。
Sisi的人生是一場莫大的悲劇,她一直在追尋一些東西,但是卻也始終弄不清自己在追尋的究竟是什麼。當童話的愛情趨於粉碎時,Sisi堅定地唱出「Ich Gehoere Nur Mir」(我只屬於我自己),那個時候她要的是那份活出自己的人生;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奪走時,她依然用這個曲調與丈夫進行談判;當她得到了兒子的教養權時,卻又毫不遲疑地扔下兒子四處出訪;當她成為了匈牙利的皇后,她得意的向死神宣告她的勝利,並且堅信自己已經開始熱愛生活,但是之後的日子卻是一次又一次不停的出訪和追尋……
數十年的光陰在她不斷的追尋中匆匆而過,她不想做丈夫的影子而想活出自己卻又茫然不知「自己」究竟是什麼。在尋尋覓覓中,光鮮的成功只帶來了她更深的失落,過於苛刻的要求將丈夫推離了自己身邊,盲目的追尋中葬送的是兒子的人生和生命。趴在愛子墓前痛哭的Sisi卻還沒有真正明白,就是因為她對自己的茫然讓她幾十年來聽不見兒子孤獨的呼喚,而親手造成了Rudolf絕望的自殺。
大陸網友喜歡《Elisabeth》,他們喜歡Sisi勇於活出自己追尋自由。
可是,卻沒有人能否認,Sisi的人生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她不知道什麼是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十多年走訪各國,從一開始的追尋自由,到最後漫無目的的茫然。年輕時,Tod多次的邀請都讓她狠狠的回絕,她不想背叛丈夫,更不想過早結束年輕的生命,有太多的東西她還沒找到也還沒經歷過,但到了晚年…當生命的目的最終仍是茫然時,Sisi疲憊而欣然地投入死神的懷抱,她依然在唱「Ich Gehoere Nur Mir」(我只屬於我自己),但她依舊不知道何為「自己」……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的一生,要追求的,又是什麼?
很多人告訴我,他們相信自己,要活出自己…但是,「自己」又是什麼?
Sisi很勇敢,她勇於反抗,勇於追尋~
但是…人若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再勇敢,也只是寫下一幕更悲壯的悲劇而已~
奧地利皇后Elisabeth的一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看完《Elisabeth》,對這位奧地利皇后有同情有惋惜卻沒有批判~
故事到最後沒有結論,因為…Sisi這一生都沒有答案~
我很幸運,在十八歲那年有了答案,你,有嗎?
{###_angalagna/32764/1696996832.jpg_###}
圖片說明:Sisi與Joseph無望的愛情~
你很難說,這段悲劇的婚姻是因為Joseph的身分,或是因為Sisi的固執~
在我看來,Sisi從未認清婚姻的責任與為人妻母應有的犧牲~
婚姻,本來就是雙方彼此成全~
Sisi堅持做自己的勇氣固然可嘉,卻是婚姻生活中最不可取的自私~
訂閱:
文章 (Atom)